美文网首页强者心路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荀子:人有三必穷,不能为也。

荀子:人有三必穷,不能为也。

作者: 同闻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21:40 被阅读213次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向)则不若(顺),偝(背)则谩之,世人只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智)士不能明(尊),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穷”字在古汉语中并单指没有财物的意思。古代要表达一个人缺乏财物,大部分会用“贫”字,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而“穷”字多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的意思,此处与“通”字相对。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的就是阮籍坐着牛车,走到道路的尽头的时候,就会大哭一场,然后三拜而回。“穷”字还有“不得志,不能显贵”的意思,此时于“达”相对。如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荀子说:“人有以下三种行为之一,就必然会使自己陷于走投无路的困境,甚至是不得志,不能显贵的地步。”

第一种使自己“必穷”的行为: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了领导,却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下属,而做下属的却很喜欢非议自己的领导。这种行为必然会使上级领导在某些时候陷入困窘的境地,而下属们如不能悔改,则可能终生不得志、不能显贵。

第二种使自己“必穷”行为:乡(向)则不若(顺),偝(背)则谩之。

作为下属,当着领导的面不能表现出顺从或者自谦的态度,而在背后却又去非议、诋毁自己的领导,这种人必然会陷入困窘而不得志。

第三种使自己“必穷”的行为: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智)士不能明(尊)。

一个人自己的知识浅陋、德行微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去甚远,即使这样,他依然不愿意推崇仁爱之人,不能够尊重明智之士,因此陷入困境,不能发达就是必然之事。

荀子所说的这些导致自己“三必穷”的行为,其实是一个意思:如果自己的知识浅薄,德行微陋,而又不知道虚心学习、努力修行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德行,同时又不懂得尊重别人,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他内不能自我提高,外不能获得领导、仁人智士的帮助,经常陷入困窘,乃至终生不得志、不能显贵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相关文章

  • 荀子:人有三必穷,不能为也。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向)则不若(顺),偝(背)则谩之,世人只二必穷也。...

  • 远离“穷人”

    今天偶读荀子,看到一段话: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

  • 晚间日记-《荀子.非相》话吉凶

    【荀子.非相】之话吉凶“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

  • 人有三不祥,三必穷

    原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

  • 充满“怨恨”的一生

    自知者不 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 怨天者无志。—— 荀子 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不...

  •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原文】 二曰: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

  • 家道穷必乖异,容人者求大同方有出路,蔺相如如何征服将军的心

    家道穷必乖异,可怕的穷是心也穷,只能容得下自己。这样的人恐怕一生没救了。家道并不怕穷,但一定要志不穷,人最有出...

  • 荀子初识五十二

    其五十二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

  • 荀子:人有三不祥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这段话出自《荀子·非相篇》,是一段很有深...

  • 借运改运

    【借运改运】 古人言: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荀子·非相》能力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人有三必穷,不能为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me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