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感悟(二)

作者: 孙海霞_a364 | 来源:发表于2018-05-09 07:40 被阅读480次
    课堂感悟(二)

    每次的督导课总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这次回想督导课就像在做脑部操。学员模拟咨询师和来访者一问一答互相练习,两位老师随时给学员调频,大脑不停地在切换角色,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真的就像在训练我们的大脑。一节课下来感悟太多,特别是老师在调频的时候指出的几个问题,让我触动很深,把感受最深刻的几个点记录下来。

    一、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讲述的内容给来访者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来反思。

    咨询师根据来访自己讲述的事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并且让对方来反思。此时,来访者会有几种感受:是不是我做错了?我做的真的是不对的吗?感觉自己被指责了!我能想清楚我就不用来找你了,还让我再反思等等。

    对于这个点我有很深刻的感受,记得有一次和闺蜜有个很深入的交流,闺蜜抛给我一个很经典的问题,我做了一个如实的回答,我自己知道我的回答不太符合常理。这时闺蜜很严肃地对我说:这个问题值得你好好拷问一下自己。

    当时听完闺蜜的话,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为了想惊醒我。但是,我的内在却有种被刺痛的感觉,最深的感受是“我错了,我为什么不能按常理来选择?再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突然有种很悲凉和无助的感觉,整个人越来越无力。那一刻对闺蜜没有任何的责怪和抱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内疚、自责。

    今天亚丽老师对这个问题做出这样的解释,让我知道了这件事在当时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情绪。所以,老师提醒到:当别人向你倾诉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对Ta此刻的感受做出共情,焦点在来访者这个人身上,而不是TA背后的事件上。你要看到的是眼前这个人,核心不能被TA讲的事件给带走。

    二、封闭性问题问的多,会有自己主观的东西在里面。

    所谓封闭性问题:提出的问题对方回答的是非此即彼,问句一般是“能不能、对吗、是不是、会不会、可不可以、多久、多少等。问句中如果带有以上词汇,一般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问的太多,往往有自己主观的判断和分析在里面。

    今天的练习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当我做为咨询师不断给来访者提出问题,问来访者“是这样吗?”来访者不知不觉把脸和身体都扭向一边,他的肢体语言表明我的问题没有问在他的心坎上,这些都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不想听、也不想回答。

    对于来访者表现出的肢体语言我们要精准地去捕捉,当对方已经有厌倦状态表现出来,做为自己咨询师要迅速反思自己主导的方向是不是偏了,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没有看到来访者真正的需求。

    这样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以前我和儿子谈心的时候,儿子说着说着就会皱一下眉头,慢慢把脸和身体扭向一边,每当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孩子很不尊重我,我跟你说话呢,你把身体扭到一边,是不想理我吗?现在回想那样的场景才知道,孩子之所以那样是因为我的话他确实已经不想听了,但不得不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听,无奈只好把身体扭到一边。

    老师的这个提醒让我知道,今后和别人在交流互动中要注意别人的反应,当别人的反应已经在疏离你的时候,说明你问话已经不入心了。

    三、来访者已经说出某些很重要的问题,但咨询师却一笔带过,甚至不去提起。

    此时,问题在咨询师身上,咨询师没有能量抗住这个问题,或者这个点位自己面对不了。无形中就把这个问题绕过去,逃避这个问题。所有不愿提的问题,背后都有自己没被释放掉的点。所以,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很重要,在课堂上先学着成长自己。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成长机会太宝贵,因为生活我们很多时候错不自知,没有人会为你随时调频,纠正你的偏差言行。

    在练习中我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我是没有绕过问题,而是带着很深的自我感受去和来访者沟通,此时来访者是蒙的状态,他会觉得:你怎么了?你想我问什么?因为自身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处理,当看到来访者有类似问题的时候,自己被很深地切入进去,和他的问题贴的太深了。正确的做法是该结合的时候和他情绪感受结合,该抽离的时候和他的情绪感受抽离,不能绕过他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太切入他的问题。

    四、当来访者已经说出的问题,咨询师回应的时候却重新提出来问来访者。

    这样的情况会让来访者会觉得自己没被重视,你忽视了他刚才所说的话。这样就不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孩子跟你说了一件事,你心不在焉地听,他已经说完了,你又在问,孩子就会很反感,他觉得没有被你认真对待。所以老师很认真地提醒:所有学过的东西一定要在生活中去用,当自己在生活中能活明白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效给予来访者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永远是助人自助。

    五、当来访者强烈的情绪流露出来的时候,让来访者尽情释放。然后慢慢顺着他的情绪点往下挖,问题的根源往往就在他强烈情绪的背后。

    练习中当我把来访者的情绪给勾出来的时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没能好好关注他的情绪感受,而是继续带着问题去往下走,这样导致来访者的情绪不能得到彻底释放,已经切中要害却又绕走了。

    亚丽老师问我是不是自己小时候哭的时候是不是没人关注?自己的情绪是不是没被看到?我不仅小时候情绪没被看到,结婚后和爱人一起生活情绪也不能被看到。所以,遇到别人情绪流露的时候就不能很深地感同身受。此时,老师说:哪怕你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让他静静地和自己的情绪呆一会,对他也是一种帮助,也要强于他的情绪被带跑让他来得舒服。

    这个提醒让我再次明白自我成长太重要了,自己生命经历中家人没有给到的东西,已经不可能经由他们去弥补,自己走上学习成长道路了,自己只能通过自我救赎,让自己成长。在生活中去练,当和周围人相处的时候学着去关注他们的情绪,和他们感同身受。

    六、来访者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对咨询师产生厌烦情绪。

    此时,咨询师应该知道来访者的厌烦情绪和自己无关,那是他自己把不喜欢的人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是他自己需要成长和面对的部分。当来访者说他不想看我,整个过程他都没看我几眼的时候,我内心升起的念头是我的问题让他反感了。亚丽老师解释说这种情况是对方的一种投射行为,与我无关。我听着老师的话,知道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但我内在还是有种清晰的声音,是我自己提的问题不好才令他反感的。当我把这个感受说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是我自己内在的自责模式在作怪,遇到问题爱自责、自罪的人,会把问题让自己身上拉,给自己的内心捅刀子。这个模式我以前都没有觉知过,借由这个事件让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对我就是一种提醒。

    两位老师两种爱,一位是慈母般的,一位是严父般的。赵老师永远能看到学员的闪光点,哪怕很微小的一点进步,她都能捕捉到并且带着欣喜、带着鼓励反馈给学员,这种慈母般的爱给到我们温暖和力量。亚丽老师永远是那么精准、犀利,每次都有种被一下子击中和点醒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忠言逆耳利于行,被老师这样调频和引领才能快速成长,温水煮青蛙永远不可能成长。两位老师是最完美的黄金搭档,每位老师的授课风格都深得学员的爱戴,在这样的成长团体中想不成长都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感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ng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