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大孙子小熊维克多突然迷上了京剧。具体点说,是迷上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
之所以称突然,是因为不久前与儿子视频时,母子俩曾聊到京剧脸谱,我说,要不要在小熊房间里挂一幅京剧脸谱画?
儿子说:小熊不会喜欢的,每天送他去幼儿园的路上,我总在车上播放京剧唱段,这么久了,也没发现他有啥兴趣。
这话说完没两天,再次视频时,便看到儿子一脸的怪笑,却没有听到孙子小熊通常朗读拼音或汉字的声音。
我正疑惑着,只见儿子身后的小熊在床上踉跄地跑着圈,嘴里高一声低一声的喊着什么,有点象京剧的调,仔细听,又不象。
儿子笑道,小熊今天不知怎么了,突然喜欢起京剧来了,还特别喜欢听《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一边听,一边模仿着李玉和戴着手铐脚镣艰难行走的样子,同时还想出一大堆的问题问爸爸。
比如说:
鸠山是坏人吗?他为什么要抓李玉和?
李玉和带着手铐脚镣晚上睡觉怎么办?会影响吃饭吗?等等。
我对儿子说,你天天在车上播放京剧唱段,孩子自然会受影响啊!当这些影响积累到一定的时日,就会感染到他,可谓水到渠成!
我很高兴,我们家又要出一个小戏迷了。果真如此,从父亲以来的四代人,皆与戏曲有缘。
四代人的戏缘我对戏曲的喜爱无疑是受了父母的影响。虽然爸妈都没有所谓的艺术细胞,对戏曲艺术也只有喜爱之情,并无参与之力,小时候,却经常听他们谈论有关戏文的话题,从剧本的内容,到剧中的各个行当,生旦净未,唱念坐打,……,听得多了,影响与熏陶,也是水到渠成。
父亲是做中药生意的,从职业上来看,似乎与戏曲艺术毫不搭界,但他和他的同行们,却对文艺事业热情满满。当他们看到,解放后的老济宁,远近闻名的运河码头城市,却没有一家象样的戏院子,于是,大家伙一合计,联合全市几家有名的中药字号,投资兴建了济宁市第一家剧场--和平剧院。
中药行跨界文化产业,这在当时的济宁,可谓名噪一时,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些老中药师们,都是些有大情怀的人。
和平剧院开业之际,身为业务副经理的父亲,亲自去河南商丘豫剧团,请来了豫剧名角闫立品。闫立品主演的《秦雪梅吊孝》在新开张的和平剧院一炮打响,连续唱了四十五天,观众场场爆满。
后来父亲不止一次地回忆起当年的盛况。他说自己那么喜欢听戏,但闫立品四十五天的演出,他却没捞着听到一场完整的戏。开业伊始,事情千头万绪,一生做事认真勤勉的父亲,在任何情况下,总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在剧院的运营走入正轨后,同样是戏迷的母亲,便隔三差五地带我去蹭戏。和平剧院虽为股份制,但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很认真,原则性强,所以股东的家属蹭戏,也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母亲也总是在开演后,观众进的差不多了,才带我进去。如果没有空位置,便站在最后一排,过一过戏瘾。就这样,也得背着父亲,如果被他撞见,批评一通不说,还得让我们赶紧离开。
四代人的戏缘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最初的戏曲启蒙,就象今天的小熊,在爸爸送自己去幼儿园的路上,听着车载录放机里播放着的京剧唱段,渐渐地,便有了兴趣。
戏曲艺术对我进一步的熏陶是在文革中。当时八大样版戏独占艺术舞台,正是记忆力、接受力最好的年龄,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整本的样版戏都可以烂熟于心。
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生活的压力也大了,渐渐忘却了自己还曾有过对戏曲的爱好。
儿子一、两岁时,长得虎头虎脑的,父亲夸奖说,这孩子五官周正,长大了,一定是个好小生的料。在喜爱戏曲的父亲眼里,能做一个好小生,特别是武生,是非常了不起的。
长大了的儿子虽然未能如外祖父所愿,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戏曲爱好者,他与京剧的接缘实属偶然,竟因我而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卡拉0K还没有被普及,在一次单位年终联欢会上,我被赶着鸭子上架,与同事清唱了京剧《沙家滨》中的《智斗》一段。虽然时隔久远,但毕竟是童年的记忆,居然基本准确地唱了下来。那天的活动是带着儿子参加的,本来在人多的场合中显得胆小拘谨的儿子,第一次听到京剧,更是第一次听到妈妈唱京剧,竟异常的兴奋,回到家里,七拐八拐的学唱了起来,闹腾到很晚也不肯去睡。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儿子只要见我有点空闲,总要缠着妈妈唱上一段。
进入大学后的一个中秋节,儿子给爸妈打来问候电话。电话结束时,儿子突然说,老妈,我刚才还在想,如果以后出国留学,就会很难听到老妈唱《智斗》了。
话说到尾处,儿子的声音哽咽了,电话随即被挂断。
电话的这一头,我的眼睛里,充溢了泪水,我知道,儿子这是想家了。
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又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但儿子对京剧的喜爱一直没有变。身在异国他乡,始终伴随着他的,除了爸妈对他的爱与牵挂,就是他对京剧及其他国产艺术门类的爱好。在他的车里,手机里,都有许多下载的京剧唱段,累了,闷了,想家了,总会听上几段,国粹如同家乡的水土一样,具有着抚慰与治愈系的功能。
四代人的戏缘在京剧的行当中,我和儿子都喜欢青衣和老生,在扮演青衣和老生的演员中,又都喜爱李胜素和于魁志的表演风格,于李二人主演的《坐宫》和《武家坡》,母子俩更是百听不厌。
更令我欣慰的是,在我们家里,对国粹的热爱在继续传承并不断升温着。现在,不到四岁的大孙子小熊,也要成为一位京剧爱好者了。
这不,小熊对京剧的热度已经持续快一个月了,依然不减。儿子说,他不仅把全本的《红灯记》给认真看完了,还记住了一两句唱词,有时早上醒来,不再象往常一样叫爸爸妈妈,竟高声唱道,“狱警传,似狼嚎,我要迈步出监”了……,令人哭笑不得。
儿子说,小熊有时还要做导演。他让弟弟小虎扮演李玉和,让爸爸演铁梅,自己扮演鸠山。他觉得鸠山挺厉害,可以欺负李玉和,让弟弟扮演李玉和,就可以在弟弟面前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爸爸问他,那奶奶扮演谁呢?小熊一时想不起来,傻笑在那里。爸爸提醒说,奶奶本来就是奶奶,可以扮演铁梅的奶奶呀!
小熊觉得挺合适,不好意思地笑了,似乎想说,自己怎么没想起来呀!
四代人的戏缘但过了两天,小熊又改主意了,他对爸爸说,他不准备让弟弟扮演李玉和了,他说李玉和是英雄,还是应该由自己来演。小小年纪,竟然有了英雄情结,这自然是得益于京剧艺术的影响。
今天视频时,小熊正在读诗词,看到屏幕上的奶奶,便想起奶奶也是喜爱京剧的,于是诗词也不读了,立马拉开了架势,嘴里呛呛呛的学起李玉和来。
隔着屏幕,我看着这一大一小两个京剧爱好者,内心被感动着。这份感动,既来自我的热爱国粹的儿孙,更来自魅力无穷的京剧艺术。我在心里默默的告诉小熊,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好玩意多了去了。单是京剧艺术,就是一座百宝山,当你走近它,了解它的时候,就会得到很多知识的滋养和艺术的熏陶,这些,都将变成你一生的精神财富。你应该象《红灯记》中的铁梅一样,要把它们好好地留存在心间。
四代人的戏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