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日的黄昏,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在通往乡下的公路上踽踽独行,寒气和暮色包围着她。一双拎着行李包的小手,由于没有任何的御寒物,被冻得像两只胡萝卜,稚气的眼神里透着凄凉、惊恐和茫然¨¨¨。
这不是某影片中的画面,而是我生命中的一段真实的经历,时间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
家乡人那一年,天出奇地冷,刚刚下过的一场大雪,路两边的树枝上挂满了晶莹的冰凌,一阵阵风吹过,发出叮叮的响声,白天路上开始溶化的积雪,到了傍晚,又重新凝结起来。寒冷的天气,悲凉的心境把我稍稍平静下来的思绪又重新翻搅了起来。
生活中的许多变故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幸福和痛苦的移位有时也仅仅在一瞬间。在经历了抄家、封门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久病的妈妈撒手人世,慈祥的父亲也被隔离审查。我这个从小被父母宠爱有加的小公主,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进了万丈深渊,变成了无依无靠的丑小鸭。于是,十一岁的我,便开始了飘泊、流浪、投亲靠友的生涯。
家乡人那个年月班车是没有准点的。我在人声嘈杂的车站上等了一天,才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带敞蓬的货车。带着对新生活的茫然和渴望,开始了去农村老家的旅程。
按照父亲写的地址,我在一个小站上下了车。一打听,这里离老家还有十几里路远呢。想起已经大半天没有吃东西了,便想买点吃的安抚下辘辘的饥肠。然而环顾四周,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皑皑的白雪,刺骨的寒风,稀疏的行人¨¨¨我不由地一阵战栗,有生第一次尝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忍着饥饿和寒冷我重新上路,偶尔有人从身边经过,都忍不住向我这个外地装束的孤身女孩投来好奇、怜惜和关注的目光。就在这时,一辆拉沙子的平板车从身后缓缓而来,车轮轧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喳喳的声响。
家乡人听到身后有车的声音,我下意识地往路边靠了靠,看到拉车人是位四十多岁的汉子,他侧过身上下打量着我,忍不住说:“小妮,俺看你这样太冻手了,把行李放在车上吧,俺帮你捎上一段。
经他一提醒,我才感到两只手早已被冻得又麻又疼,不听使唤,便顺从地把行李放在车上,腾出来的手立马抄在口袋里。拉沙人告诉我,他的家在夏庄,很快就到了,不过他会帮我再拦一辆顺路的车。我一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地跟着,时而对他的询问作以简单的回答。
身后又传来车轮的响声。拉沙人停下车来,迎了过去:“老哥,这孩子去炳灵宫,恁受累捎她一段吧。”
来的是位矮个子老汉,说话很爽气:“中,中,车上没啥东西,妮,你就坐上来吧。”
拉沙人帮我把行李拎过来,安顿好,看着我上了车,这才拉起车往村子里去。我望着他的背影,想说点什么,却始终没说出来。
矮个子老汉是位健谈的老人,刚上路就叨叨地说个不停:“妮,车上有草垫子,快把腿脚盖上,这样大冷的天儿出门,你穿得又少,当心冻着。”
“哦,你要去炳灵宫,那个庄俺熟,俺本家的妹妹就嫁到那儿,她的闺女叫兰妮,你回去一问,都知道的。”老汉热情开朗的性格感染了我,冻僵的手在溶化,紧蹙的心也在放松。“大爷,咱老家的人真好。”想到一路上遇到的好人,我不由怯生生地说。
“唉,妮呀,这不算啥,咱庄稼人没多大能耐,可人实生。你是从城市里来的吧,眼下大地方都打呀砸呀的,作孽呀,还是咱乡下太平,妮呀,回家来好,好哇”。
我不由地一怔,心里奇怪,老汉是怎样看出我是回乡避难的,父亲曾嘱咐我不要同陌生人讲自己的身世,可没想到这一切都写在自己的脸上、身上,让人一目了然。
家乡人人坐在车上,路也显得短了。在一个岔路口,老汉停下来略带歉意地对我说:“妮呀,那边路太窄,不能走车,俺就不再送你了,还有二里多路,你自己慢慢走吧。”他转过身,从一个布口袋里掏出两张烙饼,“这是俺今儿给闺女家送红芋,闺女烙的馍,还热乎呢,你路上吃吧”。
我推辞着,老汉已把烙饼塞在我手里,“拿着吧,说起来,咱们还沾点亲呢”。他又从车上找了一段草绳,把两件行李系在一起,搭在我的肩上,“看,这样手就不冷了吧。”说罢,老汉便拉起车,沿着公路继续前行,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家乡人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感动。两位素不相识的家乡人,用他们的善良和热情使我屡遭磨难的幼小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生活的美好。数十年过去了,生命中的许多经历已变得遥远而模糊,唯有这件事,却常常萦绕脑际。阅事愈深,愈见可贵,愈加难忘。也正是因为有许多象两位拉车人一样的好心人,才使得我不幸的童年有了光亮;也令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以同样的善良与真诚去面对生活。
不知两位好心人是否还活在人世上,倘若在,也早已是耄耋之年了吧,我只有在心里为他们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