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识人七法”

作者: bd33eb86e1f9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22:28 被阅读236次

01

诸葛亮在《知人性》一文中说道: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人之本性,实在是难以明察,善良与邪恶差别很大,可内心和表情往往表里不一。

有的人看似温和善良,可本质上是奸诈之人;有的人表面上恭恭敬敬,可口是心非心怀贰意;有的人看似勇敢无畏,可内心怯懦外强中干;有的人看起来很尽力,可实际上并不忠诚本分。

所以“观人之道”有七种:一是询问其“是非”观念,以观察其志向;二是与其深入辩论,以观察其应变能力;三是征询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观察其学识和认知能力;

四是告知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观察其是否有勇气和担当;五是以酒观人,酒后观其德行;六是以利观人,利益面前最能看清其本质;七是以事相托,观其是否恪守信用。

古人的言论,要保持其神韵,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诸葛亮作为智慧与忠诚的典范,几千年来,一直被后人所称颂。

尤其在为人处事上,诸葛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越是后世,越应该领悟学习。

诸葛亮的“观人七法”,是在成就蜀汉大业的过程中,从无数次成败得失中提炼出来的,是留给后人的谆谆教诲和金玉良言。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识人是千古难题,凡事成于识人,凡事也败于识人。

02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有公正无私之心,才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如果满脑子私心杂念,哪有公正的是非观念?

一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对自己没利的就是错的。任人唯亲,处事不公,待人接物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也是错,错也是对。

别以为明辨是非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切皆在于公心,一切皆在于德行,一切皆在于志向。

如果失去这些良好的品质,那就是“皇帝的新衣”,即使是光着屁股,人们也会视而不见!由此而言,看一个人的志向,能否明辨是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03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说理辩论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孟子和苏秦、张仪都以善辩而著名,但他们是两类人。

孟子讲的是“大道”,而苏秦、张仪讲的是“权谋之道”。在《孟子梁惠王》中,以孟子的雄辩口才和高超智慧,可谓是“思想工作”做到家里,但最终也未能说服梁惠王。

孟子讲“仁政”,梁惠王讲“霸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苏秦、张仪之流,特别能迎合帝王之心意,所以往往能说服成功。

抛开辩论的动机,就辩论而言,最能考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善辩着,往往是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强词夺理、胡言乱语”是不会服人的,“理屈词穷”更是无知或无能的表现。

04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历史上“问其计,观其识”的典故非常多,大唐初定,唐太宗曾问计于魏征。

多数大臣的意见是“先攘外,后安内”,先扫除边患,再安定国家。魏征的意见与众不同,“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主张当务之急要安心治理国家,提出“息战乱、薄徭赋、养民生”的建议。

历史证明,魏征是有远见卓识的,不然的话,唐朝有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辙。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讲的是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吕蒙年轻时不爱学习,人常以“吴下阿蒙”贬其无知。

后经孙权劝导,从此发奋读书,有一次鲁肃与其交谈议事,发现吕蒙的学识已大非从前,惊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人的见识表现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学识浅薄之人绝不会提出什么高明的见解。


05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人大多都有避祸趋利的本性,但有坚强信念之人,大都表现出无畏的气概,不避祸端,勇往直前。

说到“大勇”,不得不提明朝的方孝孺。朱棣胁迫方孝孺写即位诏书,用灭九族来威胁他,方孝孺答曰:“灭十族又如何?”。

一介文人,外表文弱,内心如钢铁一般,方孝孺在强权面前宁死不屈,“大勇”之行“惊天地、泣鬼神”。

方孝孺彰显了文人的忠贞气节,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为名节而不惧生死。

在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树立正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常言,邪不压正,有了正气,也就有了勇气。

06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酒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李白醉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是著名的酒仙诗人,酒到好处可以激发其灵感,写出传世佳作。书圣王羲之,酒酣兴浓之际,挥毫泼墨一气哈成《兰亭序》,畅快淋漓,洒脱飘逸,成为书法史上的绝代佳作。

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对酒的雅兴,是酒文化与诗、书、画的完美集合。饮酒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控制不好,酒有可能变成“万恶之源”,历史上也不乏“酒后乱性,醉生梦死”的例子。

人常言,“酒后吐真言”,尤其是醉酒,人之本性表露无遗。所以说,“醉酒观性”有很深的道理。


07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在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有多少人在“金钱、权力和美色”面前现了“原形”。

子曰:“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就如如浮云一样空虚不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为了祖国的自立与强大,奉献自己的全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现实当中,有些人尸位素餐,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毫无大局观念。还有些人,损公肥私,道德沦丧,为了私利不择手段。

更有些人,其人生价值观就是“金钱观”“利益观”,待人处事以此为标准,凡事“金钱开道,利益闯关”,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08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诚实守信,中庸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古人把诚信视之为生命,如果不诚,就什么都不存在了,何等朴素的哲学思想。要想看一个人是否信守承诺,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晋朝很有名的一段典故,讲伯仁与王导的故事。

伯仁在暗中救了王导一族百口人的性命,可王导并不知内情,在伯仁遇难时王导反而沉默不语,导致伯仁被杀。

王导知道实情后,悔恨万分,叹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据说,美国人没有设信用卡密码的习惯,因为根本不用担心信用卡被盗刷。

在美国,信用犯罪无异于叛了自己“死刑”,失去了信用在社会上将无立身之处,谁也不会去冒如此大的风险。

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的信用卡即使设立层层密码,还是有被盗刷的危险,因为信用是廉价的和低风险的。

相关文章

  • 诸葛亮“识人七法”

    01 诸葛亮在《知人性》一文中说道: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

  • 诸葛亮识人七法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

  • 用人之术

    1,诸葛亮识人7法。 诸葛亮在这方面就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叫“识人7步法”: 第一步:问之以是非,观其志——和对方...

  • 诸葛亮“七观法”识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读心识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

  • 识人七法

    ⑴看一个人的品位,看他的袜子; ⑵看一个人的性格,看他的字; ⑶看一个人的气血,看他的头发; ⑷看一个人的心术,看...

  • 识人

    中国人对识人,辩人有很深的理解,古人著有什么识人八法,观人七法,识人术等。说到用人,留人最重要的是要识人。民间谚语...

  • 693|品味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这几年识人用人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自己却没有深入研究过,大多数时候是靠印象或者主观感觉。这里面也就难免出现纰漏,出...

  • 诸葛亮识人七术与淡定之道

    王仁明院长关于境界曾讲到【诸葛识人七术】。讲诸葛亮识人七术,首先要知道这七术是什么。为节省诸位读者的时间,这里笔者...

  • 转载

    【识人】如何快速了解一个人,试试诸葛亮的“识人7步法” 不管你处于什么角色,我们都需要和别人打交道,特别是在职场上...

  • 诸葛亮7条识人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识人七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ic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