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美国的种族偏见虽然有所耳闻却从未深究,看了《绿皮书》后,被这种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偏见给震撼到了。虽然国内许多地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本地人与外地人只见的地域偏见,但是这种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的深入骨髓的“非我族类”的敌视与不容令我深深恐惧。我不熟悉美国历史,不了解白人对黑人的由来已久的蔑视与不容原因为何,但是看到影片里雪利教授被一系列的不公平对待,心里真的万分难受!
偏见与改变|我看《绿皮书》影片的名称来自一本1962年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的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该书记录了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以便黑人顺利出行。托尼就靠着这本书开车带着雪利博士开始了他们一路向南的旅行。旅行路上双方不断的磨合与改变,最终从黑白不相容的两个人,变成了至交朋友。虽然说结局让人暖心,但是旅途中遭遇的种种令我这个局外人每每心酸不已。
偏见与改变|我看《绿皮书》影片中多处细节让我非常难受。当两位黑人师傅把马桶修好离开后,托尼把他们使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包容的妻子最后又把杯子捡了回来。当托尼在路上修车时,雪利博士看着不远处田地里辛苦劳作的黑人男女老少们,眼泛泪花——原本在劳动的黑人们也奇怪地回望着雪利教授,他是不同于他们的黑人。当他们在服装店里雪利博士要试穿西装礼服时销售员为难地拒绝了他——“这件衣服你不能穿”。当雪利博士表演完要如厕时主人家不给他用家里的厕所而是指着屋外偏僻的角落那间用几块破木板搭起来的“厕所”叫他出去使用。当雪利博士与白人朋友同时被捕时,雪利被铐上手铐并被殴打。当他们夜间误入日落镇时被警察要求黑人晚上不能出现在该镇——该镇是他们行程的必经之路。当他们抵达圣诞演出的俱乐部时,雪利博士的更衣室被安排在闷热潮湿又人多事杂的厨房的破陋一角,他要进餐厅用餐也被各种拒绝——面对大堂经理提出的各种有辱尊严的“解决方案”,他们最终选择了拂袖而去。最后,雪利开着车把疲惫的托尼及时送到家门口时,面对托尼的邀请,他只能无奈地送他一句“Merry Christmas”然后独自驾车离开。那一刻,泪花在眼眶里滚动。
偏见与改变|我看《绿皮书》面对社会上如此种种的不公平不友好的歧视与偏见,雪利博士选择放弃在纽约的各种环境优雅听众友好的演出机会,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完成他的巡演——改变人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做出了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决定,就为了能改变人们对黑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无论他再优秀,他依然是白人严重不需要顾及其尊严人格的黑人,他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古典音乐都没有资格演奏。无论他再努力想要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因为他做的是弹钢琴的活儿,跟大多数做苦役、劳工的黑人不一样,所以他也不受自己同胞待见。甚至他连自己真正的性取向也不被社会认可。所以,他注定孤独。他雨中吼着“我住在一个城堡里,一个人!富人们付钱找我演奏,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有文化,下了台,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鬼。这就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一个人忍受着这一切,我的同胞也不接受我,我和他们没有共同之处。既然我不是白人,又不像黑人,甚至不够男人!那么,告诉我,托尼,我是谁?”这一段,看得我潸然泪下。想要改变社会偏见,想要让世人接受自己与同胞,凭一己之力,真的太难了!
八周的互相磨合,粗俗的托尼慢慢褪去了身上的匪气,写作能力也在雪利的指导下渐渐提高,优雅的雪利博士也学会了怎么吃手抓炸鸡,学会了慢慢把自己“放”开来。重要的是,托尼慢慢放下了自己的偏见,对待黑人的态度因雪利博士而改变。雪利博士也因着托尼的热情而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来到托尼家参加圣诞聚会。至今还记得当托尼开心地带着雪利出现在餐厅时,原本热热闹闹的氛围突然定格了,也消音了。还好,热情地托尼夫妻化解了这一切。改变,从他们做起。
虽然我不是黑人,这个美国的故事似乎与我无关。然而世间万物本是平等,无论种群,无论肤色,无论国籍,众生平等。
《绿皮书》,值得深思,值得回味,值得推荐。
偏见与改变|我看《绿皮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