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是《诗经·国风·召南》里的第五首诗,是一首怀念召(shào)伯、颂扬召伯德政的诗。召公在世时政通人和,去世后,人们非常怀念他,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政务,所以百姓都不忍心破坏那树并作此诗来纪念他。
相传周文王有子17,其中三人最为杰出,即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伯姬奭(shì)。
武王灭商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弟弟姬奭封在陕西的歧山西南,当地古称召地,百姓尊称姬奭为召伯。
武王死,儿子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政,派召伯姬奭去洛邑(洛阳)镇守。他经常去乡间体察民情,处理民间诉讼,调解民事纠纷,深受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一个炎热的夏天,召伯来到现今的宜阳县,在一棵茂盛的甘棠树下刚坐下,但见几个杀气腾腾的男子手持绳索和棍棒,追赶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那女子边跑边呼救。召伯甚为惊诧,令侍从把当事人传来询问。原来,是当地一富豪的儿子派人抢劫民女作小妾。召伯听了非常生气,杖责恶少,令其弃恶从善。随后又定出了男女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等“六礼”,并公布实行。后来,民间婚俗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此开始。
召伯从此经常在这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饿了吃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山泉水,边吃边喝边和百姓聊天。
召伯以仁政治天下,应天时,顺民心,社会安宁,民风和善。当召伯回自己封地工作后,宜阳的百姓还一直念念不忘召伯,把这里称作“召伯听政处”。尤其对那棵甘棠树,更是把它视为召伯的化身,每遇天旱,人们争先恐后地浇灌它,不准砍伐,不准剪枝杈,甚至像泡妈那种爱爬树的人攀爬弄弯树枝都不允许。
当地百姓,为教育子孙后代用心保护这棵树,就编了首民谣,即《甘棠》,代代传唱,表达对召伯的深切怀念。应该和《东方红》、《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公仆赞》等歌曲一个味道。
《甘棠》歌词是: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shuì)。
蔽芾:茂盛得遮天蔽日的样子。
甘棠:棠梨,杜梨。
翦:同“剪”,伐,砍伐。
茇:露宿。
败:毁坏。
拜:弯曲、攀折。
说(shuì):通“税”,休憩,停歇。
翻译成白话文: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露宿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损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攀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写在题后:
我估计,召伯就是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他爱百姓,百姓思他的好,念他的恩,爱屋及乌,爱人及树。
这首诗语言简洁,真挚恳切,寓意深远。让我不得不想起那句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