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梳理自由书写,发现总是无法进入心流,还特别容易疲倦,索性就抱着玩偶坐沙发上休息一下吧。
一闭眼思考,一睁眼惊吓。
坐在沙发上想问题想着想着睡着了,突然醒来,发现已经将近11点,心中大叫:“不好,图图上学迟到了。”
后定神,图图已经上学了,先生也已经去上班了。
思考人生,真是一个挺耗能的事情。
打开手机,看到瑞竹推荐罗胖的启发俱乐部,便去瞧了一下,发现不看则已,一看,那就是开卷有益,非常有启发。
发现罗胖真是越来越有魅力,他的分享真的会让人很受启发。
我想起我第一次听说罗胖是在2013年,也就是7年前,我同事的老公特别喜欢罗辑思维,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注重知识付费,也还没有觉醒,要自我成长修炼,所以对罗辑思维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与我无关。
今天我翻看我在得到上学习的第一个知识是罗胖的第563期罗辑思维,在2018年9月28日打开了得到,开始了在得到上的知识学习之旅。
而2018年也正是我开始觉醒的元年,我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发,丰盛自己的大脑和内心。
我的这个故事正好应征了今天罗胖分享的一个令我Aha的观点:
【我们把这件事做成的唯一理由,就是你们基于各自的人生目的来用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讲的有多好。】
我在2013年,我的人生目的不在学习和自我成长,所以我对罗辑思维、对罗胖无感,也就更不会去参与。
而在2018年,在我开始觉醒的这一年,我选择使用得到,因为我此刻的人生目的需要用到得到。
第一季的启发俱乐部,罗胖提到了线下经济,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生意都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人人去开通视频号,人人争抢流量去做直播带货。但这是常态吗?这是权宜之计呢,还是一个时代的转型呢?
很巧,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以后真的要全面线上化吗?以后人类都家里蹲,变成一个网控了吗?
不是,从人性来说,好吃懒做确实是大脑喜欢的,但人是社交需求的,是渴望更加现实的场景的。从疫情开始松动开始,你会发现商场、餐馆、旅游景点的人越来越多。昨天先生一定要带我去吃海底捞,跑到跟前,大厅里全是等待的人,门厅小姐姐告知要等1.5-2个小时。就是这样,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等,他们是为了等吃火锅的吗?(海底捞的火锅味道真是一般),他们是为了享受生活、人际交往等等,所以你看,线下它一定是永存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需求。
虚拟空间很热闹,但我们生活在人间,还是需要人间烟火气的。
所以创业的人,从事线下生意的人不能气馁,线上线下它都是需要的,而且我们要像罗胖一样,致力把线上做成品牌,辐射和吸引四面八方而来、正好需要的人;把线下做成地标,形成一种地标文化,让人们线下娱乐方式更丰富、更有意义。
回到我身上,2018年开始觉醒,线上到处溜达,付费学习。
2019年,依旧是到处溜达学习,不过这次变成了线下。
2018年,开始不安分,想要跳出职场,想要去创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19年,辞职,加入一家教育公司,终于可以做有意义的事情了,但渐渐地总看不到希望,成就感也越来越低,最后在年底,选择了裸辞。
2020年,加入闺蜜力量创业至今,参与过很多事情,也舍弃过一些事情,但最后好像都没有取得有意义的成果。
复盘我的两次创业经历,我好像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就是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抱负时,我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冠了一个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名,然后尊重自己,选择停止。
停止以后,又会进入下一轮的迷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今天听罗胖分享行为驱动、确定性时,有种灵魂一击,好像道破了我这两次创业不太顺的本质:
第一,就是我总是先想象出一种结果,我已经成功的画面结果,这个结果驱动我去行动,这个结果是感性的想象,而非理性的分析。所以当现实与想象结果不一致时,会特别气馁,然后归因于自己目前还不够优秀,甚至去逃避、停下,回到自己的龟壳里,自己疗愈自己。
有时我们会混淆挑战舒适区带来的不舒适感和不喜欢,所以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了,就会自我安慰,这不是我喜欢的,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继续找寻,然后就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里。
第二,我的确定性不够稳定。因为我没有画地为圈,保持自己在里面不停地做、重复地做,相反,我是到处体验,我以为自己可以。
罗胖说,要做一只不动的钟,因为这样一天里总能对两回。而如果是跟着潮流到处走,最后有可能就走偏了。所以,罗胖要把罗辑思维圈定了,线上线下齐走。
我也要把自己圈定了,虽然我向往自由,但不是那种衣食无忧的自由,而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圈圈里有能力扎根、有能力出结果。
定住自己吧,总有一天你的价值会被人知道,你也会实现你的梦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