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有几本看过的书,还没有及时的写读后感想。可能也是最近可能真有些懒了吧。不过,欠下的账总还是要还的,不管找了怎样的理由。
再次做个说明,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醒。以后读书笔记还是会写下去,不过,可能就不会将每本看过的书的感想都发出来了。因为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很私人的,对别人是没多少借鉴意义的。就算你读书笔记写得再好,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那也并不能代替作者的意思。另外一点,如果每本书都发出来,总会带给人一些炫耀的味道。比如,我刚刚看完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再大发一通个人的见解和体会,就很自然给那些看不明白这本书的人一些压力——什么,他居然连康德都“啃”下去了?
对于经济学,我也不过是刚入门的程度而已,或者干脆地说还未入门更好一些。以前会在网上也会看些经济理论分析的文章,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只要学了经济理论基础的人,他们都在用自己学到的那套理论解释很多社会现象。在那些人眼里,很多有悖于经济理论的事物,都终将会被消灭的。他们手里似乎正拿着一把锤子,正在对着热点政策改革进行敲打,那里都能被它敲得平整且顺滑。一言以蔽之,这世上就没有不符合那套规则的地方。
西方的经济学派有很多种,主要有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反对任何政府对市场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派则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谁也不用管,除非市场出问题。当然,这里面又分为奥地利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里面究竟有多大的区分,这也是他们一直在不停的争论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下,经济学又细分出了很多新的学派,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制度主义经济学派,以及行为主义经济学派。很显然,这些林林总总的学派中,到底谁才是正统,谁才拥有最后现实事件的解释权,他们都是在各说各话。它们也在新学派中不断的“打着补丁”,使其自身的学派更具解释力。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H·弗兰克,他又另辟蹊径的开辟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学术体系——达尔文经济学。当所有的经济学派对现实社会的诠释都显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候一定会有新的解释办法出来,对于那些特殊情况下的特例,新的解释体系自然就应运而生。
记得三、四年前,在试听一门收费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十几分钟的内容学习下来,就犹如第一次看见新大陆的哥伦布一般:原始世界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至那以后,一道开经济学的大门就徐徐向我打开了。
其实,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时,我们就已然知晓了书里大概在说些什么。亚当斯密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发明了“看不见的手”。但也正如本书的作者提到的那样:斯密并不像他后来的崇拜者那样,他本人对“看不见的手”谨慎了许多,“趋利性的企业所有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他的本能。因此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会追求一个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标。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如此,但也总是有害于社会。”
无论达尔文也好,还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也好,他们的学说解释范围总是有限的。如果有人在竭力的鼓吹某种学说是如何的伟大,如何的完美,这时他要不是坏,要不就是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