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作者: 壹言肆韵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12:15 被阅读0次

    一年12个月,轮回交错、周而复始。月,有长有短,最长的月份也就是31天。

    今天我31岁。

    大概在3年前,也就是我28岁的时候,机缘巧合,结识一个31岁的朋友。我当他是同龄兄弟,他却时不时总说,“你就是个‘小朋友’,too young!” 3年,也不过是1095天,而时下,我想想,3年前我28岁,感觉那真是一个很久远很久远的岁月了。过了30,每一个年龄计数上阿拉伯数字的增加,都在成指数级别的在自己身上划刻着岁月的沟壑。感觉记忆变长了,总能时不时的回想起10几年,甚至20几年前的一些片段;也感觉记忆变短了,短时间里的记忆似乎并不能存储等效时间感的储量内容,时而恍惚,上周我做了什么事情,已经不记得了。身边人用“老了,老了”的调侃语气的人,越来越多。

    步入30岁的第一个年头,走上了“斜杠”的路线,已经平稳和适应的生活方式又在逐渐被自己敲碎,开始拼凑另一种未知的模式。工作界面一加再加,工作时间一延再延……最近3个月,平均晚上到入睡时间都被硬生生拖拽到了凌晨3点以后,时不时还能在这初夏之夜,看着窗外的天色由暗到亮。没有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没有佯装深邃地思考人生,就是干巴巴地在和“失眠”做着不温不火的抗争。我不知道标准意义上的失眠是不是还伴随着焦虑,还是就像我这样发呆式的浪费时间,不过,这种自己与自己深度的交好,能和谐且平静的面对睡不着觉的自己,应该也算是一层境界的提升吧。

    这个周期外围环境发生的事儿真是不少,经济似乎也没多大起色。贸易战的背景客观来讲,对我来讲未尝不是个好事,毕竟切身感知到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的影响,这种历史的刻度和30岁的年岁契合在一起,是难得的。隐约捕捉到点对“势”的意识和认知,这一点进步,没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干巴巴的看书似乎是很难理解奥义。

    “稳定态”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这个周期内,原来资本的香饽饽“共享经济”经历了惨烈地血洗,光鲜行业的生命周期一再被压缩。跟随资本游走的,都是在刀刃上独行的忍者,要想永远踏对“热点”,对知识维度、行业架构、社会趋势的综合要求,远高于教育、工作所能单一赋予给我们的。深度思考,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得不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了,因为概率来讲,大多人的所谓“技艺”是达不到精尖高度的,按照中国目前3年一个轮回的行业迭代,专业性带给人的竞争力应该落后于深度思考所为自己带来的打通行业逻辑壁垒的贯穿力。而另外一点,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是逐步累积的过程,没有捷径,甚至也没有方法论可参照,浪费30岁的积累,就需要40岁来补,也正是如此,我发现年龄与能力的相关性越来越离散和随机。今年依然见识过几个大牛人放大招,他们的技能光环就好像直接在我大脑放了一个虫洞,穿越到完全未知的领域,让我一度感觉我就是个白痴。我视作这种“冲击”为生活里不可多得的闪光点。而我自己,也要意识到,已经过了“听故事”的年龄,来到“积累故事”的阶段,这种快节奏的颠覆轮回,真的不再单纯意味着机会了,它需要综合储备更多的能力,观察更多的行业,捕捉更多隐匿在海量信息背后的一些若隐若现的关联。而最近耗到3点多的“夜战”,也不是工作多做不完,本质上是压根儿就不知道怎么做。思维上的空档和对事物在客观世界上的运转规律的认知欠缺,直接造成了自己手足无措的无奈感。这种感觉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算30岁后的当头一棒吗?如果算,我希望自己能被敲的更清醒一些。

    提防快消式互联网内容的“腐蚀”影响,主动捕捉年轻一代00后甚至10后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我近几个月一直在尝试寻找平衡的事。B站今年上半年涨粉最快的是“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一个大学生。我认真看了这个大二“小朋友”的几个视频,深受震撼。5G的测速视频是让他火起来的导火索,里面隐约能看到很多辩证思维的存在,很了不起。然而我更佩服的是他对手机使用屏幕时间管理的参考做法。我当然理解碎片化的阅读价值和算法式投喂带给人的满足感,但也必然体会的到它们让人的思维特征正在逐渐的割裂。真正有素养和水平的人,还是在不到1分钟的话语中就能展露出其个人的价值,而可惜的是,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与真相实质的错位,让很多富有价值意义的阅读被拆解的更为零散和散漫,进激发了人在“惰性”爽度之上更为贪婪的放纵。 便捷性、易获得的一定是不会珍惜的,那种值得追寻探索可得的宝物似乎注定是要经过磨砺和时间的堆积才能又机会触碰的到的。何同学把阅读从手机屏转移到了ipad和mac上,这种似乎看起来只是媒介的转变,但“更大的屏”果然能带来更深刻和主动的思考。

    知道自己的惰性在哪里且能直面击破,觅得新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30+尤为重要。我记得我以前老喜欢卖弄“年轻”的资本,觉得拥有它可以不顾一切、大胆试错;而现在不得不慨叹的是,真的很直接地感觉到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在流逝,曾惋惜过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意识到,在没有这个以2开头的年轻资本后,最应该制定的战略方向,是寻找新的“资本”,支撑前行。

    以前老说要“坚持个性”,而30+,我觉得更应该强调的是“修缮自我”,它不是在泯灭自己的特性,而是在让自己呈现与时代更多共融共生的特征,这是存续自己“个性”最基础的保障。只要时代是流动的,个性,也就必然是流动的。

    因为曾处通信行业,所以会大胆猜测5G、物联网、区块链的普及和成熟对新型业态的催生和改变,面对未来,应大胆乐观;面对当下,慎独谨行,未来可期。


    眼下最为直接的压力感来源于年龄的压力。似乎是自己对自己期许的目标在步入30+的门槛之后就加速逼近了deadline,这个年龄似乎很难和自己和解。毕竟30+的年龄杂糅了太多他人对自己的期许,传统概念的绑架,以及不得不承认的能力将在这短暂的几年里快速分层,形成壁垒的现实。

    我为我自己的心理建设做的很好,不管有意而为之,还是所谓“悟性”高了一点点。

    我尝试记录了差不多连续150天的心情标签,把糟糕的心情、平淡的心情、欣喜的心情做了三个档的标记,结果最后发现,平淡的心情占据了80%,欣喜的心情占据了20%,而真正糟糕的心情,我一天都没有画下那个符号。我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回想起以前曾经一阵子自认为是“孤独”的年岁,恰恰是桥接了自己与自我的对话的空间。说实话,能平和的与自身完成一种仪式感的陈述,不加感情、不做点缀,是一件很难但是也很有价值的一件事。而当下的感触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成年人,实属难得。

    前不久和两个朋友喝酒,确切说,是看两个朋友喝酒,毕竟我的酒量大有从一易拉罐啤酒向半易拉罐啤酒退化的趋势。其中一哥们是我一直以来挺佩服的人,我自认为我无法和他站在同一个level,而且他的工作生活状态都是我欣赏和羡慕的,总感觉他能玩儿着玩儿着就把一项高难度的任务给搞定了。酒间,他给我看了一下他手上和小臂上的一点红斑,说每当有压力时,就会皮肤性过敏,多年来的毛病一直没有消除,这是他刚工作时面对工作压力和老板的高压落下的毛病,到现在每年都会时不时的出现。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对“电话”的恐怖阴影之下,只要电话铃声一响,内心的防线就濒临崩溃的边缘。后来聊到一些他经手的,也是我有所耳闻的工作和项目,他道出很多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的艰辛和困苦。后来喝的渐渐进入状态,又杂七杂八闲聊了很多,谈到他的成长,谈到他的过往……时而泪目

    来之不易,是条真理。至少大概率上,它是真理。

    我们终将面临情绪的困局,早晚将以“压力”为敌,却也终将会在未来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与其和解。对自己好一点,最大的要义,是要让自己的情绪在起伏曲线中能尽量集中地归集在平稳的区间。以前总觉得“年轻该有年轻的样子”,似乎年轻就要与情绪的自然流露、爆棚自信心、充满诗意的忧愁画上等号。但,眼下的经历和主观感知一次又一次的印证,对自己好,给自己情绪充分的流动空间,留给自己一个情绪的出口,是生存必备基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能与情绪为伴,将压力有效的压制在自己控制的空间,从而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对世界充满探索、充满希望、充满期待的心,这要比守着那种对“年轻”的执念来的实际的多。毕竟,年轻的状态是想守也守不住的。

    千与千寻最近重新上映。有人说,千与千寻最大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在其中能找到曾经某个时刻的自己。我深表赞同,但是人生的reset键,不仅是需要一部艺术作品来唤起,而是需要自己把自己变化的轨迹和路径,也都用一些自己能随时找得到的标记,把它记录下来,形成自己能随时调取的reset系列键,这样才能问心无苦的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鲜活的,回归对人和故事关注的初心,这种生活的“基本”,千万不要迷失。


    31岁,依然没有能让自己信服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有很多想不明白的道理,依然能看到自己心知肚明但还来不及改变的问题和短板,依然有一些大咖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牵引着自己前行的动力……当然,也依然无房无车没结婚,依然热爱时不时换个城市空间的游走,偶尔感觉自己贫穷,但是也十分感恩握在手中的拥有。

    生活的节奏开始突然加速,考验和机遇都近在咫尺,这是一份大礼,能不能将其兑现,就看我自己的造化了。明年此刻,期待有所新的不同。

    (末:越来越懒得做文字排版和命题了,回头看了看内容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要想留下记录的印记都有了。但其实也很难客观的代表一个年岁的所有感悟,可能大多还是来自于近来一段时间的感受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xz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