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三节课的一篇作业题目。许久不写竞品分析,现在再去看一个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底层的框架还有业务逻辑。哈哈,也算是小小的进步。仔细分析喜马拉雅FM后,能明白产品的商业模式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产品背景
喜马拉雅FM APP于2013年上线,定位为音频分享与点播社区。与传统的广播行业相比,喜马拉雅致力于「让人们不仅能随时随地,听我想听,更能够轻松创建个人电台,随时分享好声音」。
目前在APP Store,图书类别排行榜第1,总榜(免费)第59名。截止2018年1月,已经拥有3.5亿的激活用户、500万名主播,市场占有率73%,人均收听的时长128分。
产品分析
下图为喜马拉雅FM 产品架构图。
版本号:iOS 6.3.99
核心功能:
支持用户自己生产音频内容上传,点播自己喜欢的音频内容。是以UGC为主,PCG为辅的音频社区。
内容类型:
有声书、精品课程、个人电台、本地电台、广播剧、音频直播、视频等
基础功能:
-
主播:录音、直播、社群管理、收益管理、数据查看
-
用户:听音频、下载音频、喜欢/订阅音频专辑、关注好友、听友圈
增值功能:
收费节目、年费会员、硬件商城、运营商合作卡、银行合作卡等
重大功能迭代记录:(点击看大图)
-
2014年核心功能完善
-
2015年智能设备开售、直播功能探索
-
2016年拓展知识付费领域、12.3知识分享节
-
2017年发展付费会员,尝试病毒式分享,拓展海外用户
-
2018年增加视频的内容形式
下载量:
从安卓市场的下载量表现,整体数据呈现稳健增长,其中在2016年8月、2016年9月、2017年11月、2018年2月出现增长爆点。
业务逻辑
喜马拉雅FM的核心在于解决用户“听”的需求。由此衍生出:谁听、听什么、怎么听的问题。业务逻辑框架图见下图所示:
谁听/听什么:从早期的音频APP定位,上升到音频生态圈
-
产品的初始用户为传统的广播爱好者,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不受传统广播限制。
-
在听的场景下,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也是一个听的切入口。因此,儿童作为听众,引入故事、儿歌等内容,也解放了父母的时间。
-
2016年正值知识付费的风口,音频相比较视频外,更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场景。付费课程上线,吸引了大批知识焦虑者。
-
主播与听众会形成天然的社交圈,自然而然延伸出音频直播,内容收费等,保持生态圈的平衡
听的内容哪里来:变革内容的生产方式,让所有可能生产优质内容的人都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
官方PGC:邀请专业人士录制有声书等音频内容。
-
吸引一批主播,通过开办个人电台来生产UGC内容。
-
和专业的音频机构合作。
-
降低普通听众制作音频的门槛,人人都能成为主播。
怎么听:载体上不仅仅依托于手机,更要发展到各种终端。
-
声音爱好者对于听的品质追求,就需要高质量的耳机、音响等。
-
儿童教育市场,通过智能音频设备,切入早教市场。
-
未来音频的载体,也可能是在其他的智能硬件设备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