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在我国历史上以开放、包容特点闻名的朝代,万邦来朝、礼遇各国、接纳海外人士,允许中外通婚,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开放包容的姿态。从唐朝的服饰、绘画、雕塑特点中,不难发现唐朝对外的吸收包容。
唐太宗在相继征服周边的外族势力,特别是在北方游牧势力归顺唐朝后,被外族奉为“天可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从唐太宗对外族的态度就能看出唐朝弥漫的开放包容气息之浓厚,越来越多的胡人来唐经商,或是在唐定居,胡食、胡饰、胡俗渐渐传入大唐。更有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代科学文化知识,玄奘西行取经等对外交流。
对外包容同时也在思想文化上也体现了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精神。唐朝依然承接前朝“以儒治国”,但儒家不再处于独尊状态,道家与佛家也得到统治者及其统治集团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元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唐朝成为中国佛教和道教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唐朝对儒、道、释三教兼容并包的态度呈现出开放包容、自由博大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一个大国所应有的文化胸怀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便是道家美学。宋代是山水画最为繁盛的时期,涌现的大量山水画使得艺术形式与生命意识得以融合。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之大之美,在于从天地大美、从无限时空、神秘宇宙中感受生命的谦卑。天地之大美涵盖一切又超越一切,达到一种空灵的状态。
因而会发现山水画家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渗透着无我、无物之意,对于自然的憧憬之情,彰显着画家对人生对哲理的思考、超功利的自在、洒脱的独立品格和闲适旷达的心境。
如范宽所作的《溪山行旅图》,采用竖幅全景式构图将北方山水的雄壮、磅礴绘于纸上,然而在天地山川之下,一支行旅的商队从山间走来,既有山水之美,又蕴含生命谦卑之美。而千年之后,在繁茂的枝叶之下隐藏着范宽二字落款,想来是不愿因名字而影响到整幅画作的意境,这不也正是生命谦卑的体现吗?这种闲适旷达、心怀谦卑的生命意识的背后正是一种自在、畅然、淡然的超脱,也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传的民族特性!
美育,简单来说即“美的教育”或“审美教育”,与普通的教育相比,这个教育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为重点。了解中国艺术历史佳作有利于帮助我们感受美、理解美和表达美,培养我们的审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格的完善;有利于对个性和自由的保持。
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即是一次穿越千年与古人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会看到千年之前的思想与创造,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增添自己的见解,让艺术得以再加工、再创造,焕发时代的活力与价值,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最重要的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包含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惊艳,还有艺术家蕴含的人生追求与哲理感悟,艺术有艺且有情。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即是在认识艺术家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或自由洒脱、或积极救世、或外圆内方、或敬畏自然、或感知生命谦卑……从而塑造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价值理念,这正是欣赏艺术的最终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