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赵小册 图丨网络
01
前几天跟大家分享《小王子》里的几句话,其中有一段是狐狸跟小王子说“仪式感”的。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定在下午四点来,那么到了三点我就会开始很高兴。
时间越是接近,我就越高兴。等到四点,我会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经发现了幸福的代价。
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得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某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02
发完那篇推送后很有感触,反思了一下自己,我好像就比较缺乏仪式感。
最起码在公众号的推送时间上就比较随意,有的时候下午推送,有的时候晚上推送,也偶尔有上午的时候。
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推送太随意的话,那就没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时间点。
就像狐狸说的“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期待你的到来。”
有感而发,于是我就在那篇文章的留言区留了这句话:“反思一下,我好像就没有仪式感,公众号推送的时间忒随意”。
后来看到我文章的一位朋友“@黑眼睛”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出现,haha”。
我想如果对推送时间有个大概约定的话,那也是在写文章的我和读文章的你之间的一个小小的默契、小小的仪式感了吧。
03
说到仪式感,《红楼梦》里的贾府就很有仪式感。
比如贾府在过年时全族的人都会祭祖,在元宵节时两府里的人都会聚会,还有端午节的时候都会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中秋节的时候都会赏月赏桂、家人团圆。
另外在芒种节,百花皆谢、花神退位的时候,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也有为花神饯行的习俗。
她们会在这一天,或者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者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东西。整个大观园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有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这种仪式感也是很美的场景。
除了这些,在海棠花盛开的季节,这些年轻人还开起“海棠社”,一起吟诗作对;
在桂花开的时候,大家就在盛开的桂花旁赏桂花、吃螃蟹;
在冬天第一次下雪的时候,就在芦雪庵赏雪、联诗,看雪中的红梅。
这些应时应景、或美或雅的聚会,都有着动人的仪式感。
04
也许你会说,《红楼梦》里的贾府是大家族,贾府里的那些年轻人,要时间有时间、要金钱有金钱、要情调有情调,可我们现在却要啥没啥。
可是仪式感并不只是在富贵至极的生活中才有的,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有。
我经常跟大家提到的蒋勋先生,就是在1950年、还是3岁的时候,跟随父母到台湾的。
从那个时候起,台湾和大陆就音讯隔绝、消息不通。蒋勋的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西安人,可在那个时候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回到大陆去给先祖祭奠。
蒋勋先生说,他小时候的过年、小时候的祭奠通常都是这样的:
「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就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
因为连香炉也没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
香烟缭绕,我们都曾经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
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在蒋勋的记忆里,却同样留下了“华贵庄严”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仪式感吧。
05
村上春树也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他创造了 “小确幸”这个词,说的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其实在那些小确幸里,就有很多生活中的仪式感,有了这些小确幸,普通的生活也会变得温馨而生动。
比如村上春树说的:“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
还有在鳗鱼餐馆等鳗鱼端来时间里,独自喝着啤酒看杂志……”
这些美好的小确幸,其实也就是平常生活中小小的仪式感了。
(插句题外话,有位读者就叫“小确幸”,周末还在文章里留言来着。相信她对这个词也有着很深的感觉和很特别的亲切感吧。)
06
说回仪式感,其实仪式感相对于我们的生活,就像盐相对于菜肴一样。
如果没有盐,那菜肴就没有味道;但如果盐多了,菜肴又会太咸。
你可能会说,这个度可不好把握哦。其实与仪式感很多的古代相比,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恰恰相反,恰恰是仪式感比较少、比较缺失。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适当增加点仪式感,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生动、更有趣一些。
其实不必太复杂,简简单单的仪式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比如周末可以用心地做顿饭,家人围在一起温温馨馨的吃顿饭;
比如碰到你喜欢的节庆、或者二十四节气时,可以按照你喜欢、认可的民间习俗过;
又或者只是用心的泡杯茶,用心的散散步,用心的晒晒冬天温暖的太阳……
这些事虽小,但只要心神专注、只要能切切切实实的体会,就都是仪式感。
那么,你最想在生活中尝试的仪式感是什么呢?
来自:赵小册(yinhuatong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