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歌谣录︱走姥家:微妙的孩童小心思

歌谣录︱走姥家:微妙的孩童小心思

作者: 小石潭记录 | 来源:发表于2018-12-30 17:22 被阅读97次

诗经·魏风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古往今来的皖北这一方水土,滋养了皖北人良善仁厚的品质。他们在广袤的皖北平原上辛勤劳作,演绎创作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直抒胸臆的民间歌谣。它们或直白简明,或清新淡雅,成为皖北乡村风情的俏丽点缀。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则《走姥家》。

小针扎,扎朵花,

轻易不走姥娘家。

姥娘穿件大红袄,

妗子戴着满头花。

姥娘见俺好喜欢,

妗子见了翻白眼。

妗子妗子你别瞅,

石榴开花俺就走。

曾经有一阵子,网上出现了外婆与“姥姥”的争议。其实在皖北地面上,两者之间是划等号的。至少在皖北人看来,没区别,有啥必要争来争去的呢?

在皖北的有些地方,外婆,干脆就统称为“姥”。呼作“俺姥”。也没啥不妥的。非要有个统一的定论,还要写在书上,用皖北人的话说,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脑袋叫驴踢了。

书归正传。单说这一篇《走姥家》。

从前的皖北乡下,有一句俗语,叫“姥娘疼外孙,活性墩”。意思是,外孙毕竟是人家的孙子,姓的是人家的姓。放着自家的孙子不疼,是划不来的。真的有姥娘不管不顾这样做了,就是“活性墩”——有些傻,近似于“木墩子”“木头人”了。

理儿也就是这个理儿。皖北的好些人都这样说,就连一些姥娘呢,有时候也这样自嘲。但真的做起来,外孙子她还是照疼不误。因为这里面有着血脉的牵连。割不断,去不掉的。

也正因为这么个理儿,一个大家庭中,儿媳妇对爱疼外孙的婆婆,就会多有微词。也就是看不顺眼。严重一些的,会在婆媳之间,成了个梗,在婆媳的心里堵着。而在皖北的社会舆论上,还往往以玩笑的方式,放大这个梗的效应:谁家的婆婆如何如何了,谁家的儿媳妇如何如何了。这样的人家呢,也会成为人们品头论足的对象。

这么样的情况,对刚刚记事的孩童来说,影响恐怕是巨大的,尤其是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这一篇《走姥家》,就展现了婆媳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复杂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孩子伶嘴利齿的性情。

在我看来,这个事儿,之所以会在过去的皖北,编成唱,一个原因,它是的素描;另一个原因,可能要归咎于贫穷了。多一个人,哪怕是孩子呢,也就多一张嘴,多一份开销。这搁从前,任谁,都要斤斤计较的。哪能怪得到孩子的妗子,也就是舅母、舅妈头上?改革开放的列车滚滚向前,温饱的问题一旦解决,妗子疼爱小外甥,不也是常事吗?

相关文章

  • 歌谣录︱走姥家:微妙的孩童小心思

    诗经·魏风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古往今来的皖北这一方水土,滋养了皖北人良善仁厚的品质。他们在广袤的皖北平原...

  • 生活/走姥家

    晚饭后,正在院子里扫地,突然一个脑袋从门外探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外甥女桐桐回来了。 桐在开封上高中,自从他娘三个...

  • 孩童的小心思

    (图为空心菜和它的小白花) 最近小肥崽过得比较惬意,因为我为考驾照忙着练车。我练车及路考的日子里他都基本在电脑前玩...

  • 姥家

    《姥家》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爸爸的家乡,是一个淳朴的小乡村,我含着羊水出生,烫着卷发、穿着草鞋长...

  • 姥家

    儿时,和母亲走过最多的路,就是去姥姥家的路。虽然经常去,但我还是不喜欢在那里。不是姥姥不好,也不是姥爷不好...

  • 歌谣录|拍天拍地:皖北孩童的良善写真

    拍天, 拍地, 小麻雀还有一口气; 拍天, 拍地, 小燕子还有一口气。 皖北地面上,常见的鸟儿,都不稀奇。无外乎燕...

  • 歌谣录︱老豁牙,啃麦茬:皖北孩童的天真嬉戏

    诗经·魏风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古往今来的皖北这一方水土,滋养了皖北人良善仁厚的品质。他们在广袤的皖北平原...

  • 歌谣录|浓鼻筒:从前村里孩童形象的写真

    首先作个更正。上一篇《歌谣小品|嗯啊嗯啊怪好吃》,在村庄物语发出后,有读者给村庄物语发来消息,询问文中的“姥娘”是...

  • 歌谣录|抪拉抪拉消消,别给姥娘知道

    抪拉抪拉消消, 别给姥娘知道。 抪拉抪拉消消, 吹吹就好了。 抪拉抪拉,很多人作拨拉拨拉。但很多皖北人念作bu音。...

  • 20190420太姥家的小幸福

    陪伴 热闹 大炮 分享 吃果果 摘槐花 野趣 天伦之乐 和太奶奶 做家务 吃饭饭 赶时髦 呵呵呵 看玩具 寻找喜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歌谣录︱走姥家:微妙的孩童小心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gv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