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两性情感婚姻育儿
在婚姻中,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又该坚持?

在婚姻中,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又该坚持?

作者: 创见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5-25 18:11 被阅读2次

提问:

在文章《有关“爱”的整体认知》中,有位读者给我留言:

“现在都在讲,婚姻中的两个人要彼此独立,在一起是因为这段关系能让彼此更好。这算不算前半段模式呢?若关系让两个人都不好了,就该放弃。这是后半段的一种状态吗?

现在流行的思想似乎让人更多的去做选择,去尝试,而不是去经历,去解决问题。电器坏了,旧了,直接换掉。生活是否也能直接对待?”

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追问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回复。具体我的回复思路是:

1、为什么我们要讲“独立”?

2、“流行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3、为什么说,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人的需求本身以及生活基调却依旧没有改变?

澄清了这三个基本问题,那么也就回答了这位读者的追问。

独立 & 流行思想

说到“流行的思想”,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思想不会凭空产生,它必定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与其说像他的父亲,不如说更像他的时代”。时代就是我们诸多思想的现实土壤。

我曾把传统社会的人和现代社会的人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传统社会的人更像是“植物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更像是“动物人”。你想,传统社会是个乡土社会。人们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最后也埋骨于土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也就方圆几十里地,一般不会超过其所在的县镇。这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换句话说,是没得选。

我们现代人会看不上那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可是他们没有想过,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这些年轻男女怎么去配对呢?熟不知,媒婆就是那个时代的某合网,某佳缘,更是那个时代的社交聊天软件和交通工具。

回看现代人,为什么我称之为“动物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几乎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自由很活跃,与之相伴的则是拥有极大的选择空间。

一言以蔽之,“植物人”几乎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空间,因此也就很少考虑“如何选择”这件事;但“动物人”不一样,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对自己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出个人的选择。【参见文章:《婚姻情感类问题所折射出当代人生存的普遍困境以及我们的突围方式》】

试问,一个不独立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谈选择,又怎能对他所做的选择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来呢?

独立,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对个人的必然要求。

但是,由“植物人”转变为“动物人”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是大四学生,在临毕业踏入社会的前夜,内心总是充斥着对过往的眷恋,对现状的躁动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恐惧。而在进入社会后,他们依然需要经历一段漫长难熬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所谓流行的思想,很大一部分不过是在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躁动和狂热罢了。看上去很热闹,但大部分终究还是归于平静。

因为无论时代环境再怎么变化,我们人的需求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说到底,一为更体面的生存;二为让自己的精神有个安住,也就是求个心安。与此同时,我们生活的基调也没有变:庸常、平淡、无聊和充满劳绩。

对此,我需要稍作解释。

不变的需求以及生活基调

我们今天的社会再怎么发展,其实不还是在解决我们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吗?优衣库、西贝莜面村、如家、高铁……我们每天的生活再怎么变换不还是在消磨我们多余的清醒时间吗?微信、抖音、微博、快手、优酷爱奇艺、书籍……这些和我们人类几千年来干的事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吗?没有,只是具体干法不同,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不同罢了。

再看,庸常、平淡、无聊和劳绩。古人有饱暖思淫欲,我们则更是无法闲下来,想法也更多。

要说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的话,应该是,社会越发展,世界越复杂,深处其中的我们反而越发迷失,越来越不知道生而为人究竟为何倒是真的。毕竟,乱花渐欲迷人眼,忘掉初心才是人生常态。其次,就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

在传统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生活方式和节奏几千年基本不变。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所有的人生重要选择都有一套固定的习俗作为模板,每个人只需要根据模板按照流程来生活就可以。

然而,一旦进入到现代社会,曾经对个人生活拥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家族、社群、传统习俗、伦理规范、道德等等等等,都已经逐渐解体,不再对每个人该“如何选择和生活”这件事拥有权威的指导性。

我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嗤之以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自己该如何开展生活,却也未必清晰。

现代人被解放了,但也第一次孤零零的面对整个世界。每一个人明明就站在那,但却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该去往何方,只能承受着这突如其来的莫名其妙的现实。其中常常生出荒诞感和虚无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了,交代完上述背景,终于可以直接回答前面读者的追问了。

回答:

1、至于独立与否,不是我们个人的选择,而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拥有选择权,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自由,但是选择也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选择的背后必然是责任,以及一系列的后果。无论当事人是否意识到。

成年人,总得要为自己收拾好自己留下的烂摊子。

我们在婚姻中,强调彼此独立,不是这段关系让彼此更好,而是两个独立的人应该试图努力让这段关系更好。无他,双方自己选的,他们都有义务让这段关系更好。这是彼此双方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最起码的态度。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双方是否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是否有共识?没有共识,那么也很难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块使。况且,如何让一段关系变得更好,既取决于夫妻之间相处和实践艺术,也包含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其实考验的是,关系双方有没有基本的关系成熟度,是否对得起独立自由人的身份。毕竟,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那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达不到要求也很正常。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2、关系出现问题,到底是努力修复还是选择放弃?

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回答是,在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情况下,无论坚持还是放弃其实都没问题。具体展开如下:

在婚姻家庭中,不同人的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如下:自己——伴侣——孩子——父母。这里面不关涉自私与否,事实上只有我们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只有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的人,才能担负的起人生的责任,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从属于他人的人,一个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人,既担当不了,也不够资格。

所以,秉持着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态度,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亲手了结关系,结束自己的选择。至于何时放手,则是每个人自己的考量,并没有客观标准。只要自己能对自己的选择不抱怨,能负起责任就好。至于我们说的,“如果一段关系让彼此更糟”,也只是作为一个参照。

不过之于“选择”,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流行的思想似乎让人更多的去做选择,去尝试,而不是去经历,去解决问题。电器坏了,旧了,直接换掉。生活是否也能直接对待?”

这似乎表明“选择”太过容易,因此,很多人在频繁地做选择。对于生活仅仅是轻飘飘地尝试,而非去经历,去深入体验,遇到问题不是去解决而是倾向于退缩,甚至直接放弃。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流行并不表示它正确,禽流感在春天还流行呢,不是吗?很多时候,流行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迷失或者说浮躁。

稍微有点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选择虽然重要,但更重要地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选择。凡人必有一死,我们终其一生自己所做的重要选择里也就在20到40个左右。去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和谁谈恋爱,和谁结婚,买房,保险、投资,做什么工作,跳几次槽,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倘若这些选择过于频繁,人生到底能留下什么呢?除了无边无际的虚无,除了无意义感,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无法积累。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的获得,在于对某件事持续的投入和付出。放在他人身上,就是爱人;放在自己身上,就是悦纳自己,提升自己;放在工作身上,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懂得欣赏自己,有人爱,有事做,这是我么对抗庸常、无聊、平淡生活的正道,也是我们对抗虚无和荒诞的终极武器。

但话说回来,虽然我认为那些把选择看的太过随意的人,过的其实是一种蜻蜓点水似的人生。他们看上去自由不羁,但其实一直在逃避生活,不敢触碰生活真正的底色,无法正视生活本身。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人生,也值得去尊重。毕竟,最后我们都需要面对生活对我们的拷问,我们都逃不了午夜审判。

只是我更加倾向于认为,越是在浮躁的年代,越是在骚动的环境,就越需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努力看清楚自身的处境,最终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全身心地投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文章:

1、《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我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来应对?

2、《婚姻情感类问题所折射出当代人生存的普遍困境以及我们的突围方式

题图来自:韩剧《Misty》

冥想时刻:

我个人觉得对于生活来说,最重要的是三件事:

1、认真生活本身;

2、反思生活;

3、反思后的坚决行动(调整)。

而我的回答,只是在我的知识和认知框架内进行一种反思和判断,仅供参考之用。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回答自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根据自己所找寻的答案,亲自去验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婚姻中,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又该坚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pz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