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如何成功的完成我的计划-执行

如何成功的完成我的计划-执行

作者: 旭积博发 | 来源:发表于2016-04-09 13:49 被阅读87次

    不论是准备的多么充分,都是在为执行阶段做铺垫。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的计划完成不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执行力不够。而所有的成功学理论,时间管理方法,项目管理体系,重点在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在解决执行力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的理论方法中,提高执行力更多靠的还是精神疗法和鸡汤口号。比如,“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要从改变心态做起”,“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决心”,“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很多自我激励大师告诉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大声呼喊一声,“我是最好的”,通过不停的自我暗示和催眠来提高执行力。

    当然也有通过客观分析,找寻背后原因,并总结应对措施的。比如我在知乎上找到的“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力”的文章,有网友如此回答:

    执行力不强,很多情况是因为目标设定不清晰导致的:

    一个无法执行,超出了个人能力的目标

    一个过于远大,无法衡量结果的目标

    一个执行周期过长,不能分解和控制的目标

    一个不具备执行条件的目标

    其次,执行结果不够有足够的吸引力,没有行动的动力,如果不能完成,没有响应的惩罚。

    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赞成这名网友的观点的。但是,除了定下的目标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己曾经写下的计划,做出的承诺,从最开始的信誓旦旦,慢慢变的不闻不问的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还是以上述的读书为例吧。写下计划的时候,一定是满怀激情的,这也可能是兴致最为高涨的时刻。带着“明早上一定5点半起来看书“的信念,再刷了一会朋友圈,然后关灯睡觉。当第二天清晨的闹钟,在5点半的时候响起,自己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清醒过来,太困了,再睡一会吧,6点起来看一个小时,一本书的前几章都是概念,了解了就可以了,一个小时足够了。然后就闭上眼睛再睡了过去。等到眼睛再次睁开,6点半了,赶紧起来看两眼。拿起书本,跳过前两章,因为都是介绍,以最快的速度看了10页,七点了。剩下的等白天工作空闲的时候再看吧。其实白天工作的时候已经完全的忘记了这件事情。时间来到了晚上10点,再刷一会朋友圈就来看书,反正也就只剩下第三章后半部分了,一会就看完了。等到朋友圈的信息看完一遍,竟然11点了,不行啊,得赶紧看书了。拿起书翻到早上剩下的那部分,随手翻过去了两页,顺手再拿起手机来看看有没有新的回复,这样的过程不断上演,时间也不知不觉过了十二点。哎,这么晚了,觉着困了,今天就先看到这吧,明天可不能再像今天这样,一定得多看点,把今天落下的进度都补回来。等到第二天的五点半,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原本熟悉的故事情节也毫不意外的重播着。就这样,那些兴致勃勃作出的计划,从此走出了要去实现的范畴。拖延症,再一次完胜了我们。

    我们再来想想那些我们能够坚持下来并且能够最终完成的事情。

    记着小学的时候做作业,第二天要交,不管现在还剩下多少没有完成,时间已经多晚,都会在父母的陪伴下一点一点的做下去,直到完成为止。

    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快到deadline的时候,加班的现象往往都是最重的。这个时候,项目负责人会不停的过来催促进度,甚至干脆就坐在你的旁边不走了,其他同事们也分散在自己的周围不停的工作着,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拖延症终于变得不再那么强大可怕,项目也终于能够按期完成。

    刷微博,逛朋友圈,这个就更厉害了,根本不需要任何动员,也不需要任何规划,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天里无意识状况下就要去做的事情,几乎快要转变成了一种习惯了。即使你强迫自己不要去做,似乎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仔细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原来还是有很多事情是能够让我们保证执行力的。既然如此,要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执行力,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是如何让我们战胜拖延走向成功的。

    1. 非做不可的理由

    不管是小学时候需要上交作业,还是工作中项目要交付。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做不可的理由。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理由,我们的动力才能够变得足够。虽然这种动力更多的是以被动的形式出现的。有句话这么说,“你是想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如果我们非成功不可,那么,不管你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它都一定是能成功的。

    2. 拥有能够促进自己坚持下来的环境

    为什么工作中,项目交付日期之前,我们往往能够做出拖延了很久也没能完成的功能。我觉着有这么几个原因,项目负责人会不停的提醒我们必须要完成,同事们都在努力,自己置于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也就跟随着如此了。我们可以说这是榜样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群体效应,总之这就是环境带给我们的力量。

    3. 习惯

    我始终还是不能明白,刷微博,微信为什么能够占据我们生活中那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已经越来越像是一种习惯,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拿出手机低着头,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如果我们做事情能够有这样的热情,应该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了。

    “存在即合理”,任何一个现象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微博,微信,最主要的功能沟通,是交流,但是我觉着它们火起来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它们能够保持大家对一个圈子的关注,不管是分享自己还是阅读别人的分享,都是在释放着关注与被关注的需求。我们能够通过看别人的分享知道朋友们的兴趣关注点,了解到当前的社会形态,潮流趋势,也能通过自身的分享告诉大家,我并没有脱离大家,我也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需求,而这种社交网络又刚好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家的问题,所以大家就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

    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们想要保证执行力的的办法,可能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时刻提醒

    不管是如何非做不可的理由,如果不能经常的出现在自己的思想里,我们就会慢慢弱化它的重要性。我们并不希望每次都是等到deadline,加班加点的赶工。就像是小时候赶作业,工作中赶进度那样。这些事情之所以会呈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在前期对它的重视不够,而之所以在最后时刻能够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投入超出平时几倍强度的精力,力保按时完成,并不是因为自己突然顿悟,更多是来自于周围人时刻存在的监督提醒。如果不是父母陪伴在身边同你一起熬到深夜,如果不是项目负责人和相关同事不停的催促压迫,我相信我们一样还是无法迸发出那么巨大的能量,能够一举将拖延了多天的进度瞬间完成。

    所以,营造出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压迫感,能够不断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的条件。

    将自己非做不可的理由写下来,放置在时常可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公开做出承诺,并且时时更新进展,接受所有关注自己的朋友们的监督。

    制定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加深自己对整个计划执行情况的期待。

    2. 营造竞争互助的环境氛围

    有时候,我们会觉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我并不是一个拥有强大自制力的人,很多时候我都很容易感觉到疲惫,产生懈怠,进而就会被拖延症轻易俘获。

    想要解决这个困局,光靠自身的执行力看来是不可行了。那我们就得借助于环境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以前,我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多跟这样的人接触。”在同这些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更多的了解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容易被他们的优秀品质所带动。潜移默化中,我们就会变得同他们越来越像,越来越优秀。

    在现实中,可能这种榜样并不是特别的好找,即使找到了,也很难获得同他们接触的机会。每个行业中都会存在着一些偶像,IT界有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投资界有巴菲特,足球界有梅西,C罗,娱乐界众多明星,其实我们就是想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是不会有机会同这些人直接接触的。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并不难找,媒体上关于这些人的新闻永远都是不缺乏的,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榜样,在做事情的时候,自动的将自己带入到他们的世界里,进行着对比,我是这么做的,他们会那么做,他们一天就完成了,我一天却只完成了十分之一。经过不停的对比,我们的提升也就慢慢的体现出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相信在上学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会听到的启蒙故事。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确至关重要,对一个人执行计划,也同样十分重要。如果你觉着自己很难静下心来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你可以到学校的自习室里去,或者图书馆里去。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创业的激情和氛围,你可以到北京中关村的那些创业咖啡馆里去。如果你想学习一门外语,你可以加入到各地组织的英语角...说起来,这样的环境有很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计划,只要你想去找,就一定能找到有助于自己的。

    3. 维持关注度

    上文提到了微博,朋友圈,这些根本不需要强制自己却仍然无法自拨的事情。在我看来,它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周围的所有人都是如此,大家借此来释放着关注与被关注的需求。

    我们想成功的完成一些计划,若是也能保持着这样的关注度,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计划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维持着这样的一种关注度呢。我认为,关键因素就在于公开透明。

    把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分享公布出来。不管是发布在朋友圈,微博中,还是通过朋友之间聊天交流透露给朋友们,都可以起到将其公开,接受大家关注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来自于朋友,公众的监督鼓励,提升完成的可行性。比如说,我告诉大家我要写本书,并将这个计划公布在了我的博客里。这样,订阅了我博客的朋友们,对其有期待的朋友们就有可能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里询问,这本书的进度。这会给我带来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将促使我坚持下来,直到完成。

    4. 频繁的总结调整

    维持关注度的另一方面,就是坚持总结,最好是每天都做总结。

    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自己对整个任务的专注,也能及时的发现这个任务执行情况的好坏,是不是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不是遇到了挑战,有没有实现上的风险。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才会有改进的机会,才会有最终成功的可能。

    管理学中有一个通用模型,叫做戴明环,也叫PDCA循环。P表示计划(Plan),D表示执行(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行动(Action)。它最早是由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并在1950年的时候,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推广,应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这个模型应用的极为广泛,差不多贯穿在互联网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其他行业中也同样有着普遍的应用。按照这个理论,任何一件事情的最终成功,都是戴明环的循环过程,而能够促使它旋转循环起来的关键就在于检查上,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检查,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频繁总结,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但是如何来做总结,会比较好。上文其实也提到了,要每天晚上睡前写执行总结,并将写完的总结公布出来,顺便将计划的进度变化一起公布出来。这样,既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执行,也会促进朋友们对自己的关注度,从而更好的对自己进行监督,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实,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对于一个事情本身,它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反而显得更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件事情执行的过程的分析,找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给自己甚至别人以启发。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我们会无助,会茫然,根本原因是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展开。要是这时候,你被告知,或者是你通过什么途径得知,某人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他当时是这么做的,你一定会高兴的跳起来,即使他最终失败了,但是这一定不影响你的心情。

    所以,将执行的过程记录下来,频繁的总结,这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最大的贡献。一定不能忽略它,如果你坚持的这么做了,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一定会感激自己曾经的这个做法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成功的完成我的计划-执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qb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