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泰伯之道

泰伯之道

作者: 鳌江吴氏宗亲联谊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09:07 被阅读0次

    泰伯之道

    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泰伯奔吴和开凿伯渎河的历史典故,是研究和传承吴文化的重大课题。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时代的视角,领悟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泰伯之道,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泰伯为什么奔吴?从泰伯奔吴的初衷与结果,领悟泰伯的为人处世之道。

    泰伯为什么奔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的《吴泰伯世家第一》中有一段文字:

    “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这段文字说明:太王认为,季历贤,德才兼备,孙子昌更是非凡,可谓圣子。所以,太王想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及季历的儿子昌。泰伯知道父王的意图后,就和二弟仲雍二人离开王室,乃奔荆蛮。

    综合各种古籍和许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泰伯出奔有几种因素综合而成,也是泰伯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是发善心,尽孝道。“人之初,性本善。”泰伯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外人,在任何时候,他都是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在父王面前,更是发善心,尽孝道,遵循父王之命,主动让位。

    二是明事理,顾大局。泰伯虽然是长子,知道按照规矩应由他接任王位。但他更知道,他膝下无子,难以传种接代;再说,现在的王后是他和二弟仲雍的后母,是名门王族,如果由王后的亲生子季历登基,对翦商强国有好处。

    三是表忠心,避国难。泰伯知道,如果他不让,不出走,就很难将王位传给季历及昌。因为他是长子,按国法及礼仪,都应该传位于长子的。如果一定要传位于三子,就可能会导致内乱和国难。他的出走表示他对国家的忠心,避免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难。

    四是有抱负,谋大略。泰伯出奔不是消极避难,而是主动撤退,另找出路。他胸怀大志,另辟疆土,安邦立国。泰伯奔吴的初衷和结果都证明了他大智若愚、德行天下的高贵品质和举止。

    泰伯一而再、再而三的让王,彰显了他的善良、宽容、孝顺、忠诚和智慧,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他“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将他列入“世家第一”;东汉桓帝为之敕令建墓立庙;建文帝在泰伯墓壁写下了“泰伯赞歌”;乾隆帝为他题写了“三让高踪”牌匾;泰伯奔荆蛮建吴国的梅村也被后人称为“梅里古都”。

    一个外乡异族,为什么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接纳和拥戴?从泰伯从政49年的艰辛历程,领悟泰伯的安邦治国之道。

    泰伯奔荆蛮,到了江南无锡的梅里(即梅村)安邦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

    文献中对泰伯奔荆蛮有许多记载,而后人对这些记载,有不同解释和评说。在这里,我也想谈一些自己的浅见和理解。

    1.泰伯奔荆蛮,“荆蛮”是个好地方。

    有不少读者望文生义,把荆蛮地区说成是“荆棘丛生的荒蛮之地”。《史记·索隐》载:“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地在楚越之界,古称荆蛮。”荆蛮地区,即今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

    那时的荆蛮地区,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已显著发展。荆蛮先民在纺织、制陶、琢玉等手工艺方面已经显示出了荆蛮文化即先吴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从良渚文化遗地中出土的五千年前的许多石器、陶器、玉器等珍品,足以证明荆蛮地区乃泱泱大区,完全是灿烂的古文明区,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

    2.入乡随俗,“文身断发”图腾崇拜。

    泰伯到江南荆蛮地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乡随俗,文身断发。

    司马迁在《史记》的《吴泰伯世家第一》中载:“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对于“文身断发”之习俗,不少书籍以及读者解读为是荆蛮地区的落后标记,以裸为饰,违背周朝礼仪,导致泰伯“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

    其实,“文身断发”是古代吴越习俗,是古文明的标注。在吴国青铜器上常有鱼龙与鸩的图像,和荆蛮族的文身断发的形象一样,是一种图腾崇拜。

    荆蛮地区,是水云泽国,以水为生的荆蛮先民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就不留长发,并文身避邪。

    3.自号勾吴,“荆蛮义之”是美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荆蛮义之”说明了什么?说明荆蛮民族不野蛮,不排外,胸怀博大,善良,仁慈,宽容,接纳了外来的泰伯族人的融入。

    泰伯至德,荆蛮义之,都是值得今人传承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4.从而归之千馀家,“千馀家”是大家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许多读者据此都把“千馀家”说成是一千多家,甚至有人按每家5人计,认为当时勾吴国的人口规模为5000人左右。

      “千馀家”,这个“家”是什么家?如果用甲骨文来解读,“家”最初是指祭祀先祖的宗庙,“家”字里面的“豕”,是敬献给祖宗的祭品。

    三千多年前的这个“家”,实际上是一个部落,是以宗族或以姓氏为“家”的自然村落,就像现在的马家浜、鲍家庄、张巷上、李家湾、许舍里、董家弄、王大巷等等,这个“家”,不是三五口一家的小家,而是几十户小家连在一起的大家。

    由此可见,“千馀家”就是千家万户的意思。千百年来,“家”是一代代由血脉关系连成的纽带,是抒发家国情怀的摇篮,也是民富国强的力量所在。

    5.安邦立国,吴国都城在梅村。

    泰伯建立勾吴国,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在无锡梅村建立了都城,古称泰伯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一书载:“考《吴越春秋注》泰伯所都谓之吴墟,在梅里平墟。”又道:“泰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寥寥几句,把吴都古城所在地说得明明白白,加上梅村从古至今的许多地名和遗迹都与泰伯有关,无疑,泰伯奔荆蛮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就在梅村地区。

    6.造福于民,开凿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伯渎河。

    泰伯奔吴,安邦立国,为民造福,他的丰功伟绩有三件事被载入史册。后汉永兴二年 (154)即距今1864年前,吴郡太守糜豹奉诏修建泰伯墓时,在《泰伯墓碑记》中写道:泰伯“于是治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尚端委以治周礼”。这个碑记,告诉世人,泰伯为防外敌入侵建造了都城;为防旱涝,开通了河道;为提高国民素养,以传教周礼。

    这是最早的见证泰伯开凿伯渎河的文字记载。泰伯筑的城墙现在看不到了;泰伯传教的周朝礼仪,我们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带领民众开凿的伯渎河,全长87里至今还在滚滚流淌。

    我们往往记住了2500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而忽视了与京杭大运河相连的3200年历史的伯渎河。我认为伯渎河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而且,伯渎河是最具原生态文化风貌的古运河。从无锡城南清名桥东侧的伯渎桥过江溪、梅村至荡口鹅湖,江南水乡的农耕文化,稻麦耕作、蚕桑家织、渔业养殖,农具运作,以及缘水而成的民俗文化——如以看庙会、赶节场为主的庙会文化;以赛吴歌、唱滩簧为主的戏曲文化;以家常菜、农家乐为主的饮食文化;以点河灯、包粽子、赛龙舟为主的水上文化等等,加上具有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一座天然的古运河博物馆。

    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寿年91岁,在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泰伯为什么能健康长寿?从泰伯91年的不凡生涯,领悟泰伯的健康长寿之道。

    三千多年前的泰伯逝世时91岁,因泰伯无子,传位给弟仲雍。仲雍称为第二任吴国君主,在位5年。仲雍享年92岁。

    泰伯、仲雍在三千多年前都能活到90多岁,这不能不说是两位长寿老人在王位上能这么长寿,更是一个奇迹。

    他们为什么能长寿?这个课题我没有发现有人研究过。在研究吴文化、研究泰伯的课题中是一个空白。

    据《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世界人均寿命71.4岁,中国人均寿命76.1岁。

    而在三千多年前,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泰伯兄弟为什么能健康长寿?从他们的不凡经历中,可以领悟出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

    1.要对生活充满爱,养成一种关爱别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泰伯和仲雍知道父王的心愿是让老三接班,于是他们主动让位,到江南创业,安邦立国。这说明他们关爱家人,爱父亲、爱兄弟、爱国家,形成一种充满爱的生活态度。

    2.要珍惜生命,养成一种爱护自己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关爱别人,其实就是珍惜生命,爱护自己。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自己掌握,而同时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人一生,不仅仅要注重保健养生,更重要的是处处注意人身安全。

    泰伯的谦让精神,善于和别人和谐共处的精神,避免同别人争斗的智慧都是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一种好品质好习惯。

    3.要确立一个目标,成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的动力。

    许多专家研究和实验证明,具有远大目标的人,寿命比没有目标的更长久。

    泰伯的让王,不是不想做王,只是不愿与家人争斗。他和仲雍离家出走不是没有志气,没有目标,而是寻找机遇,为实现目标而创造条件。他们最终到江南安邦立国,建功立业,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宏伟目标。这种立大志,创大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疑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动力。

    4.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社交生活,不断充实生活内涵。

    不少专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比不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更长寿。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如果脱离了群体,就会孤独、无聊,缺乏生活乐趣从而加速生命的结束。

    泰伯兄弟能健康长寿,与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管理,把自己的生活与百姓的生活融合一体,是分不开的。

    5.要多做事,做好事,创造成就感,到了老年,成为美好的回忆。

    我常说每一个老年人都曾年轻过,年轻人不一定都能到老年。年轻人要长寿,就要从年轻时开始。在一本《生老病死的密码》中介绍:一般说,一个人的健康存量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健康投资;三是行为选择。一个人做事越多,就越有成就感。故事也越精彩,回忆、传记也就越丰富。

    泰伯从政49年,享年91岁。他回望他的一生,一定是一部成就感很强的长篇传记,这也是不断激活他长寿细胞的一种长寿密码。就像他开凿的伯渎河,他的灵魂随着奔腾不息的浪涛,如今还在流淌。泰伯精神,泰伯之道,伴随着伯渎河永不停息,与世长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泰伯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uy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