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开始研究乡村治理的案例和中国传统慈善捐赠文化,又开始恶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开始细读其中的差序格局、维系者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等章节,才让自己知道差序格局真正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从而进一步理解当下的现状和寻求理论指导之下的破解策略。
这次,再读《乡土中国》我很明显的发现主动读书的乐趣和内驱力,因为我在现实中遇到了实际难以解读和理解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我寻找一种能够解读或者解释这种现象的知识,就能够很快速的驱使我去读书,并且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和加深自己的理解,输出知识。
突然感觉以前好似是在被动的读书,有时候就是无聊找几本书看看,或者就是别人推荐那本书好看就去读了,有的时候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自己其实并不是完全理解书中到底是什么意义,也许读完了最多能够记得几个关键词和概念,剩下的并没有任何印象,对于书籍没有什么想法,更多的是读过而已。
比如,对于《乡土中国》这样的名著,作为社会学必读书目早在大二的时候已经读过了,那会我记得好像上社会统计调查的课,老师还推荐费老的系列书籍《生育制度》、《江村经济》、《花篮瑶社会组织》等。去图书馆看了几天看完后,《乡土中国》我就记住了差序格局,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能够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什么社会问题或者解读什么社会现象我自己是没有任何的想法或者思考的,那会应该就是在被动的吸收知识,感觉发现了很多的专业名词,觉得挺新鲜的,总是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而最近基于调研发现的很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自己就只能阐述这个事实是这样的,导师总是在一再的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你有什么解决策略吗?自己隐约觉得就是乡村治理中的基于家族关系导致的矛盾,很多是基于熟人关系到了现代社区的陌生人关系的不适应导致的。但是老师说:“你这还是没有思考到根本上,你有没有想过差序格局?”
一听导师一解释还真是这样可以解释清楚,为了进一步真正的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我感觉又再读了一遍《乡土中国》,果然老师说费老这里也都有解释,自己开始去思考一种理论基于现实建构出来后有回归现实解决问题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也再一次明白很多的学术研究要建构相应的理论知识,用于解读很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让人能够找到更加准确的行动策略和方向,现在理解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与价值。不过,也发现很多的专业书籍可能基于需求去阅读会带来更多的理解与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