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07572/a944bfc70052cf22.jpg)
二模监考,一天三场,累积时间4个半小时。
对于考试,孩子们和老师的态度相似,有喜有忧。不论喜忧,每次考试都类似于一次“冲击”,只不过某些优秀的孩子能考出“冲浪”的感觉。
正在监考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孩子们这样的考试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
我前思后想的答案居然是“生而开始,死方休矣”。其实,有些人死后仍在接受后人不断地“考量”,比如英雄与枭雄。
回顾我自己的二十多年,求学时光,小升初,初升高,然后是高考择校,读研备考都是一路“考”过来的。工作后,如今的教师岗位,也是迈过了“考”的关卡。本以为,端得“饭碗”,就可以“稍事歇息”,才发现在一条叫做“评职称”的路上,“考”无尽头。
于是,我明白了,至少在中国的社会,“应试能力”是我们的一大生存技能!
求学阶段,我们的考试多是理论层面的,要求写出来,涉及实操的比较少。似乎,我们都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某种能力,首先必须得在理论上达到某种熟练度。有了“真理”,外界会要求我们去响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身体力行!
纯理论知识学习,是个不断练习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里,我们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终将它们呈现在纸面上。虽然不乏有“读死书”式的“纸上谈兵”,然而,考试从古代科举,到如今的中高考,依然存在,它的合理性已然经过了千年检验。
考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达到某种能力,顺利做出某种实践。理论考试的意义之一,是为我们争得“入场券”,进场后,其实才是大量实践考核的开始。
孩子们的二模,中考,乃至以后的高考,基本为对于知识储备的考查。这些不间断的考试,持续的反馈,使他们在求学路上,稳扎稳打,不断夯实。
人生路上,打怪晋级,离不开考试。考试的必要性,已毋需我再多笔墨。
从少年起,我们就开始通过“考试”,打造自己“不悲不喜”和“宠辱不惊”的心态。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一明一暗,萤火之光。我是蓝澜Queen余芳芳,为人师,也为己师。无论在何处,去何方,为何事,我在,笔在。原创日记第178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