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平凡世界里的路遥(二)
站在延安大学后山路遥墓前,想起许多往事。第一次见到《平凡的世界》,是小镇书店的那部纸质粗劣的盗版,封皮上印着路遥先生的遗像,高傲地扬起夹着香烟的手。没有正式了解先生的时候,这幅像直接激发了我读的兴趣。那副后来映格我心目中的形象,当时被我读出了藐视的感觉,于是决定看“狂人”写了什么。
不读没感觉,读了开头,已深深陷入其中。那耳熟能详的开头,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点夹着一星半点的雪丝。据说是先生苦熬数天反复修改的,原本打算以华丽的炫技式语言开头,后来思索以平常语写来,向那些真大师致敬,托翁、鲁氏从来都很平常地写开头。相反,那些没有真材实料的假学究才浮华于前篇,忘记整个的写作。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经验,有些依旧还健在的作家后半生躺在过去的荣誉簿上,没有作品,还占据评判青年的宝座上。先生英年早逝,但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将整个人生布局地辉煌。特别是《平凡的世界》写作中,有了整个人生的积淀,花了苦行僧式地闭关半年才熬出这玉脂,杜鹃啼血不过如此。
先生真是咯出了心血,从心底掏出的如红艳艳山丹丹。他生活在这片黄土,就如黄土一样厚重,也如山丹丹一样耀眼。红军从这奠基,洒下红色的种子,你是战士的传人,抗争不屈,一如你笔下的农村知识青年。孙少平,我第一遍读斯书的代入者,很像,贫穷而敏感的自尊,向往自由的理想主义。小镇上不通火车,我是在读此书后着急扒慌地去县城看了已稀少的绿皮车,当时把它看作一个远方与理想的符号。即使那时农村许多与我同龄的孩子已去东南沿海打工,地域之间的距离也不再遥远,但我就是固执地认为绿皮车是信使,能送我去梦实现的地方。
读这本书前,我一直想的就是初中毕业后就闯社会,一辈子打打工,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整点钱,娶个媳妇算毬。它却给了我一个理想主义的信念,并且给我一个偶像,少平。努力读书,看报,物质穷而精神富;就算打工,也要寻找有前途和意义的工作。不混迹时光,不自暴自弃,就算一无所有,我还有梦想。那些时候,读此书也仿佛让人沾染先生的气质,是高傲,没达到,好像是骄傲,不再屑于争吵,心里想着我是有理想的读书人,我骄傲。现在看可能有些可笑,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骄傲。同时,当年人群中自卑的我第一次挺直了肩膀,看吧我有低矮的个头,灰色的衣服,开口的布鞋,但这阻碍不了我们平等的高度。
从没后悔相识少平,父母发小现在时有抱怨少读点书,现在已完成农村的“成熟”,娶妻生子。那样不累,傻傻地平凡过了一生。但那样简易地活着,是否缺了点什么。不是折腾,而简单地绕出几个固有生活的圈,就会发现世界是那样的复杂,但又那样地迷人。即使绕回原地,依旧骄傲地证明看过了别样的风景,认识了别样的人。
延安行程,结束匆匆,然而关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我才刚开始,未来,平凡地追求,感受平凡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