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群里和中粮姐姐杠这个话题——粮食。
一来一往,没完没了。
讨论的起因是,中粮姐姐让大家多囤粮。
中粮姐姐让囤粮,陆续给出的理由:
- 进口减少(印度、澳洲等国不出口了),
- 粮食大幅减产(种植面积减少、虫害、汛情影响),
- 储备粮糟糕到几乎不可用(后来还有火龙烧仓)~~
我的观点是:不必囤,也没能力囤
- 首先,中国是人口大省,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大问题,我从来也没认否认过中国粮食一定是危机的,大家可以随便浪费粮食。这是个基本盘的问题。
- 进口减少不是问题。中国是进口大国,但中国绝不是大部分口粮靠进口。进口主要是大豆、玉米这些,还有高端、小众的泰国米、印度米、日本米、澳洲小麦。减少进口,对我们囤米面,影响不大。闫总家做高端法式甜品,那可能就有影响。
- 今年夏粮基本丰收,今年能过去,没有太大缺口,不至于用储备。明年说明年。
- 储备粮的状况不容乐观,但也不会悲观到底。虽然前两天还爆光东北粮仓问题。这事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交粮掺假,一方面是监守自盗。但因此说全国粮仓没一个好的,这种基本盘翻不了。
- 至于明年绝收、马上战争、又来疫情。黑天鹅是必然事件,但做为个体很难通过简单的囤能应对的。
- 我也能理解,这也不是啥大事,买1000斤面,500斤米,放着呗。这样更能带来精神上的安全感,也不贵,看个人能力和精神安全的需求,涉及价值投资,没啥可反对的。
- 我前面反对主要是说不要因为散布恐慌情绪,造成挤兑,有多少粮食都不够。中粮姐姐也只是在小群里念叨,大家也就一听,到不了社会层面,囤呗~~
涉及的几个事件
- 起头是4月,中国疫情稳定。印度疫情升级、蝗虫灾害升级,不再向中国出口大米。国外疫情加剧,主动被动的粮食出口都减少了。
- 然后南方汛情开始,中粮姐说夏粮几乎绝收,理由是山东的同事家里种植面积减少,收获期间一直下雨;贵州大雨,贵州又不是小麦产区。当时长江流域都还没有汛期。我看到的夏粮90%已收,今年确定夏粮丰收。
- 第三起是火龙烧仓。中粮姐转发了一篇文章,贵州、上海相继粮仓起火。评论说,一有灾情有可能用到储备粮,粮仓就纷纷起火,内涵粮仓早就不是空了就是石头,看过火情况绝对不是粮食起火,肯定是汽油烧的。配了烧得只剩框架的图,图上写着黑龙江。查了一下,贵州粮仓起火,抖音啥的都有视频,浓烟,没有拍到明火,一排排N个粮仓只有一个有浓烟,过火面积200平米,完全不是烧毁的样子。
再查,配图是2014年黑龙江中储粮粮仓起火事件。自2018年起,这样的言论每年来一波。顺手举报了这篇文章,一个小时后收到消息,举报属实,文章已下架。 - 昨天看到国家统计局解读夏粮丰收。数据还是比较详实,方方面面都讲到了。产量14281万吨、小麦产量13168万吨,同比增长0.9%,还介绍了种植面积是多少,减少了多少,种植面积为什么减小了,种植面积减少为什么还增产了。我提了一句丰收创新高,中粮姐姐发了一个图片,某人的质疑,质疑的毫无根据,一个字,就是喷,毫无意义。
- 到此打住,此事不再提。
什么是夏粮
夏天收获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占90%以上,也包含一部分早稻。
小麦是什么,就是面啊。稻是什么,米啊。
我们都说春华秋实。这是符合中国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如果只种一季,春天,天气慢慢变暖,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冰封休息。我国大多种植物都是这样。
但是小麦原产不是中国,是双河流域来的,先在北方,慢慢也往南发展。小麦适应的是希腊那种地中海气候,冬天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正好收获。
赶到了中国,小麦是冬天播种,夏天成熟,恰好是中国多雨的季节。每年的麦收都是一场和天气的赛跑。
再多说两句,稻是中国原产,后来转到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南方天气热,水稻可以一年多季。东北只能一季,东北的大米会更好吃。
北方人爱吃面食,小麦主产区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米的营养比面少。
南方说起米,要配一个字:鱼米,鱼米之乡,多吃一些水产是有效的补充。
中粮姐姐发的图片上说,过些天会说秋粮喜获丰收……很可能,但没那么重要,秋粮主要是玉米、豆子啥的。按四象限说,和夏粮或者说和小麦丰收比,相对来说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