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之末冬之始。霜降过后,诏安便会开始刮起“九降风”(秋末冬初,诏安刮西北季风,风速不亚于台风,又于农历九月后盛行,便称为“九降风”)。若是再下上一场飘忽的秋雨,那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阴冷。此时,诏安人总会不约而同想着吃上几顿羊肉或是狗肉,好在入冬前尽可能多地积蓄些脂肪,以便无畏面对接下来的寒冬。
人们常常用“挂羊头卖狗肉”来形容表里不一,狡诈欺骗,但在诏安,你完全不必担心。在诏安,羊肉和狗肉是一对拜把子的好兄弟,总是携手与共。可虽说是好兄弟,却也泾渭分明,羊肉就是羊肉,狗肉就是狗肉,决不冒名顶替。卖羊肉和狗肉的店的老板定是童叟无欺,信用第一,食客们也习惯了这种羊肉和狗肉在一家店一起出现的场景。若是有一家店单单只卖羊肉或是狗肉,诏安人或许还会感到一丝丝的不习惯与不自在。
中国北方吃羊肉以涮羊肉为主。将羊肉切成薄如蝉翼的羊肉片,只需烧开一锅水,用筷子夹着羊肉片在锅里涮上三五秒,羊肉片一变色即可蘸着混着韭菜花的芝麻酱大快朵颐了。更有甚者,将羊肉细分为上脑、里脊、三岔、黄瓜条等十数个不同部分,分门别类,变着法儿涮着吃。诏安人也许是觉得吃涮羊肉不够豪迈,光是几片薄薄的羊肉片怎么能抵御严寒呢?于是这羊肉炉便应运而生(用木炭炉加热炖煮的羊肉,诏安人一般只简略称为羊肉,称为羊肉炉更合适)。
这羊肉炉与涮羊肉最大的区别在于,羊肉炉是将羊肉炖熟了切大块,上桌时再用砂锅和木炭炉继续炖煮;而涮羊肉是把羊肉切薄片,吃的时候再入锅涮熟。还有汤底也是不一样,羊肉炉的汤底是炖煮羊肉的原汤,而且都会加入数种温补香辛的中药材炖煮上一段时间;涮羊肉就简单了,白水一锅足矣。因为传统是利用木炭炉给砂锅里的羊肉持续加热,保持砂锅中的羊肉都是热腾腾的,还可以在吃完羊肉后,烫煮上一些蔬菜吃,就姑且将诏安这种吃羊肉的方法称为羊肉炉吧!
其实,狗是六畜之一,原本也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吃狗肉始于商周,盛行于秦汉。《史记》中记载的聂政、狗屠者和樊哙等等侠义之士可都是“屠狗辈”出身,可见当时吃狗肉之风盛行,不还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名联吗?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吃狗肉渐渐变成了某种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可诏安人骨子里与生俱来有种兼济天下的豪情,自然不会将狗肉排除在食单之外,而是学习参考羊肉炉的做法,将其做成了美味的狗肉炉。
羊肉温补,狗肉燥热,一个性情儒雅,一个脾气火爆。可是诏安人总是有办法,通过对一些温补香辛的中药材的得心应手的使用,将一切都变得十分美好。羊肉是愈发温文尔雅,腥膻之气也荡然无存;狗肉却也是磨去了棱角,变得平易近人了。下着秋雨的夜晚,约上三五个推心置腹的好兄弟,点上一锅羊肉炉或是狗肉炉,温上一壶上好的女儿红,便是人间好时节。几块丰腴的羊肉或是狗肉下肚,几杯醇厚的老黄酒入喉,丹田里顿时升起一股汹涌澎湃的暖流,总有种意气风发的豪气和挥斥方遒的冲劲在。
羊肉炉和狗肉炉的美味在于,恰到好处的炖煮使得肉质软糯却不失嚼劲,肥腴却不显油腻。再者,加入温补香辛的的中药材调和了羊肉或是狗肉的食性,也带走了其腥膻,只剩下润物无声的温补,绝无上火之虞。而且,羊肉炉和狗肉炉吃到最后,还会利用剩下的汤汁烫煮上一些诸如白菜之类的蔬菜,那种蔬菜的清甜,中和了一些些油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味。绝大多数诏安人是不喝烫煮完蔬菜后的汤汁的,可我觉得烫煮完蔬菜的羊肉炉和狗肉炉才是最美味的,有蔬菜的清新,又有肉的香腴,那是多么美的享受。若是能来上一些生面条,入锅烫熟,让面条吸满那汤汁,那绝对是充满余韵的面条。可是诏安卖羊肉和狗肉的店都不提供生面条,实在是一大憾事。
原本诏安的羊肉炉和狗肉炉都是使用木炭炉和砂锅,可现如今绝大多数都已经改用电磁炉和不锈钢锅了。少了那种“红泥小火炉”中木炭炭火的香气,那是一种属于人间的温暖烟火,少了,那“能饮一杯无”的万丈豪情不免就矮了几分。不过还好,“九降风”呼呼的夜晚,有热气腾腾的羊肉炉和狗肉炉,有情义满满的好兄弟,总让我觉得,春天已经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