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明朝那些事儿》,发现了一处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最终成功者的朱元璋,他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形象良好,身上似乎没有什么缺陷。作为他对手的几个失败者却有着一些缺陷,比如张士诚不思进取,安于守成;陈友谅无情无义,行事无所顾忌。诚然,这些缺陷是他们失败的部分原因,但作为胜利者的朱元璋也并不应该没有什么缺陷才对呀。书中提及仅有一次他不听徐达劝告,偏要攻打徐州,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此轻描淡写,感觉有点偏颇了。
这似乎是因为我们看待历史时是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某个人必将取得胜利,所以对于他的行为不自觉得就预带立场进行分析。比如在郭子兴落难投奔自己时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朱元璋本来就是因为郭子兴的猜忌才出来单干的,郭子兴还曾拘押过朱元璋。这时倘若郭子兴猜忌仍在,朱元璋就有大麻烦了。而在这里,作者解释说是以德服人,从而万众归心。但这样玩风险是不是太大了些,收益是不是不太相称。再比如,朱元璋选择和陈友谅水战,但水军正是陈友谅最强的地方,为什么要以彼之短,攻敌之长,文中没有详说。如果不是陈友谅选择铁索连船,如果不是恰好有风,孰胜孰败还未可知。
但是,在面临重大选择时,风险总是会很大,让你害怕、迟疑。如果你动摇了、退缩了,那只有失败这一条路可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