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一张截图被火传,耳熟能详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中“一分钱”被改编成了“一块钱”,一时引起热议。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都是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儿歌大王”。这些文化经典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过青春,闲暇之余总能轻轻哼唱几句,对于这样的改编,其作者的女儿马莉说道:“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有人赞成马莉的看法,认为改编是对文化经典的一种消解,经典不能随着时间变化;有的人认为经典必须与时俱进,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歌曲必须符合当下儿童的现实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歌词: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作为传唱度非常高的一首歌曲,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宣扬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无关是“一块钱”还是“一分钱”。一分钱只是一个代指,并不是代表真正的金钱价值。我们可以捡到一分钱、一块钱、十块钱,无论捡到多少钱,都是一种虚指,其内核是通过一个行为弘扬一种精神。再比如《卖报歌》,也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其中铜板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七个铜板之说已经无处遁形。那么是否也要把两个铜板换成一块钱呢。显然,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混淆了作为经典文化的歌曲和一般歌曲的区别。经典文化不能轻易被消解。
有人说,这就是首儿歌而已,根本谈不上经典,所以随着时代改动也情有可原。何谓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精髓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首先,经典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有的所谓“经典文化”会在历史的潮流中,被人们的选择所淘汰,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有的就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一直流传下来,成为真正的经典文化,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征。《一分钱》自1963年到现在已经流传了整整56年,这样一个跨了五个年代的作品,被誉为经典无置可否。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它已经经受住了人们的考验。其次,经典文化代表的是“某一时期”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1963年处于“大跃进”运动之后积贫积弱的困难时期,那时候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一分钱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小朋友能经受住金钱的诱惑,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这是何等无私的一种精神。精神文化是独立于物质文化之外的,它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像“雷锋精神”一直传承了这么多代人,就像“中国传统节日”一直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人。
所以,这样的改编是不必要,也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有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弘扬广大。在教学中,学生也会遭遇经典被改变的思维困顿,可能无法把握事实发展的内核,教师一定要做好精神的引领,做到“该打击的打击,该弘扬的弘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