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反复,儿最终选择了大旱区的院校。
原因就是学校非常开放包容,对本科出身并没有过多限制,这样就为选拔人才开通了多个渠道,但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很多很大的竞争力。
儿本不笨,但由于个人规划及家庭影响,他起步较晚,所以去年儿虽过国家线,但却因为专业所限,调剂没能成功。
儿决定考研,并非就业择业必须,只不是为了报答家人厚望,同时也是想证实一下自己。
为了能够专注目标,他放弃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比如选调,比如一线城市直接入编,比如北上广深的招手等等。
同时,他个人也牺牲了很多,比如当同学们开始大方向已定,开始买房买车,结婚成家时,他还把自己发配到某个偏僻地段的学校里,彻夜苦读。
并且,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他一直很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无往不胜,但是,今年的结果却是当头一棒,令他猝不及防,乃至于呆若木鸡,难以置信,十分不服,百分不平,万分不甘。
即便放低期望,选择了调剂,却被专业所限,成了分数过线却没有学校招收,这种被嫌弃被抛弃的打击,实在令人意难平。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这么几个关键阶段,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我们为他做了最好的选择,高中也是多给了他一个选择,他自己选择了开放式教育集团的寄宿,回头看说不上是最佳选择,因为是新生事物,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好在他并没有后悔。
高考时,填志愿时,他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教育和护理,所以就完全避开了此类选择。对于其他,他就没有明显的抗拒,所以最后进入了医科大学,但是因为分数不够高,没有进入第一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录取后,家里人很不满意,因为伯伯是医生,他知道在医院里就是医生地位高,其他辅助科室都不被重视。而我潜意识里被各种医闹影响,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从事临床,相关辅助科室也是很好的啊,只要不脱离医疗卫生行业,他将来的社会价值和认可度都不会低。
现在,他的选择仍然是紧紧围绕医疗卫生,将来走向社会,他可能不是收入最高的,但一定是最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的,这种归属感和获得感,会提升他的幸福指数的。
儿的选择,我们不悔!
儿的压力,妈妈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