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拿到这本书,然后晚上读了第一章,刚刚读完了二和三章,因为对于我实在是通俗易懂。
前些日子计划写一篇关于社工专业关系的文章,卡在了“本土化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本土化”,遂查阅资料,一探究竟,这一题目是16年中山大学社工研究生考试题目,在看了一些文章之后,发觉可能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王思斌教授有一篇《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文章,“本土化”是一个适应性过程,而本土性社会工作泛指一种助人模式。遂查找农村社会工作到底算不算是中国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于是查到彭秀良老师的文章《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其中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最大(原话)。虽然社会工作发端于欧美,但是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方面,我国是超前的。
如今因我国实际国情又提出牧区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三区社会工作等,想必应是中国本土之社会工作。
由查阅资料看到彭秀良老师的文章以及书籍,进而看到这本《一次读懂社会工作》,虽然学习以及实践社会工作近9年,但还是想多了解专家的视角。
关于彭秀良老师
《个案工作位社会工作树立科学基础》写到彭秀良老师工作单位为河北科技大学。作者简介里说老师自称独立学者,从事民国史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研究,老师今天早上七点还在博客推介自己的新书《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生今世》。
《一次读懂社会工作》中,老师写到幼年患有小儿麻痹症,是肢残人士。
关于《一次读懂社会工作》
确谓通俗易懂,读完此书感到豁然开朗,感谢自己在社工这条路上没有走岔。
老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实务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怎样开展工作的、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相信读完此书的人再也不会混淆社工和义工、心理咨询师、居委会大妈等。
当然书中还描述了基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等大环境,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势必是缓慢曲折而又充满前途的。
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位部长下村指导工作,要为本村招商引资。张和清老师讲要发展社区共享经济,要先做好社区教育。一个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合力做了一个朴实版的乡村旅社,每个人都是股东。村支书也招商引资建了一个豪华版的乡村旅社,然后雇佣村民作为职员。可能后者挣的钱比前者多,操的心却比后者少。然后者有资本主义经济倾向,那么起初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单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城市化吗?
社会工作是帮助弱势群体,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越是需要帮助,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却是由上到下的。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
可以说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知道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就存在,中间因为“有社会工作就代表着有社会问题,而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问题”这样的想法取消社会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使用社会工作服务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却是参差不齐,一方面认为社工专业,一方面却行政化他们,认为他们不够接地气不懂得如何和基层打交道。更可怕的是,利用社会工作服务当创新点换取绩效,以鄙之见,许多项目重复,投资大,而效益却甚微,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为其主,各行其是”的局面蔚然成风,颇有争风吃醋、奔走竞争的味道。
谨希望作为领导干部可以加强学习,理解社工的工作而尊重以避免其陷入多余的伦理困境中。
更希望同仁们坚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恪守职业和理念,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对社会工作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减少误会和偏见,尊重其作为一个专门助人的职业。
特蕾莎:社工三原则
1. If it is not documented,it did not happen;
2. Don't work harder than your clients;
3.You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clients。
社工作不仅仅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更涉及文化与哲学的层面,主要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
看到你落泪,我就会落泪,无论你是谁。
听到你对于生命对于梦想的执著,我就会感动。
听到外人说你对自己的探索不惜顶着叛逆的名到后来慢慢归顺却还是坚持最初的冲动,我对你又多了一分钦重。
Ps.
读书心得——《一次读懂社会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