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过往...婚姻育儿简友广场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作者: 木木_ww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20:34 被阅读3次

    《深阅读》是一年读书计划的第二本书,也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类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斋藤孝,他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出版了许多商务、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在读书方面,斋藤孝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斋藤孝先生认为,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铭记,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也不应改变。

    然而现实是现代人的精神力量却要远弱于从前,人们越来越缺少战胜困难的积极心态。作者在书中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的学生时代,所面临的竞争和考验不再像过去那样激烈严苛,因此精神力量也很难得到锻炼。

    可是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会变得完全相反,考验难度较之从前更高。加上现在的就业形式严峻,毕业生被要求一踏入社会就拥有“立即战斗的能力”。再加上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过载。而这导致了他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很容易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

    作者认为想要战胜困境,必须拥有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并据此给自己定位。之所以会出现无法快速抓住事物本质并做出判断,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越来越肤浅。要想阻止这种趋势,我们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三大意义:

    1、以获取信息、得到资讯为目的而读书。

    2、为了愉快且有意义的度过独处时间而读书。

    3、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人类的思想好比流淌在地层深处的纯水,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01 如何提高读书兴趣

    001 去书店买书

    现在网络电商的发展使书店不再如过去那般热闹,读者想要什么书只需在网上一搜便可直接配送到家,足不出户就能读到世界各地时空各异的名家思想,委实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但网络购书存在的问题是,因为书来的太容易,反而使得读书的过程似乎不如从前那么有趣。

    相较于网购,去书店买书的优势在于,只要多走几步,就能见到无数本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的书。偶尔拿起来翻一翻,确认里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依赖书名或书评。这种场合不仅重要,也能带来乐趣。

    遇见新书,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或许现在太过于看重“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

    002 阅读影视剧“原著”

    我们有时候看电影电视剧,会对原著和作者产生兴趣。看过电影之后再读原著,就能恍然大悟,觉出文字世界的细节之丰富,而这正是妙趣所在。不过,这个办法只适合那些没有读书习惯的人。

    本书作者斋藤孝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读书的伟大妙趣是能把原本只是排砌而成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我们在观看由书改编的影视剧时,常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只要看见演员或配音演员的名字,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符合人物形象”“不会真由他来演吧”等印象。又或者,在观看电影或动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还是书更有意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影视剧拍得太幼稚,而是因为自己脑中形象的“完成度”太高了。

    读书所带来的形象唤醒力,能够彻底锻炼我们的头脑。毫不过分地说,所谓“聪明的人”,正是指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这是人类才有的高级能力。

    003 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

    现在很多网上的购书网站都会在一本书的后面附上类似的书,或是购买此书的读者还会购买的书,很多时候这些推荐书单常常能给我们以新的乐趣。

    譬如在亚马逊等图书网站上检索,能看到“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等相关介绍。光是浏览这些书目,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自己的兴趣。

    还可以关注特定的书评家。这些书评作者的评价也很有意思,光看写下的文字,就能大概知道对方读过多少书,知识是否渊博,从而判断其评价是否可供参考。

    比起这种读完一本再找另一本的接力式做法,更常见的方式是一次性同时寻找多本书。当然,全读一遍不太可能,但这样做能针对某一主题做到包罗性地了解。而且读过的书越多,应该读的书也会随之呈现等比级数的增长。

    养成经年累月的阅读习惯,加深修养自不必说,读书本身就会成为莫大的享受。

    004 阅读“天才的一生”

    古往今来,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评传、语录之类的书,是很多人爱看的一种体裁。不过,若是单纯只为憧憬膜拜而读,那就太浪费了,完全可以进一步深入阅读。

    作者斋藤孝认为,读这些书,本就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也没有拓宽想象力的乐趣,但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者和天才们所拥有的“闪光点”,我们可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阅读这些被称为“天才”的人物的一生,能给我们以最丰富的启迪。我们在惊佩于人类竟能拥有如此爆发性能量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那些立志奋斗并终获成功的人物,一般都有自传、评传或语录。关键在于,阅读时要记得寻找那些能为己所用的内容,着眼于其中的本质部分。

    02 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001 自问自思

    我们常常遇到读完一本书似乎只是明白了作者大概在说什么,却从未想过作者说的是否正确,是否有实践的意义,总是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种只是一味读,却不深入思考的读书方式除了增长我们的见识之外,无法再提供更多的价值,比如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在作者看来,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读书恰恰需要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善于从书中寻找答案,但我们并不善于主动地从书中发现问题。

    比如数学界的费马大定理,为该定理给出证明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固然伟大,但发现(预测)该定理的费马无疑更伟大,因为是他把这个巨大的难题抛进数学界,令其中的所有人为之着迷。

    正是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即便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无济于事。读书也是如此,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能有效提升阅读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阅读更具有主动性,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作者在读书时若遇到作者的提问,会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就算不是明确的提问,但若产生“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定义应该有其理由”这些疑问,就会同样用括号括起来。如此,作者首先能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更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

    002  阅读时挑选方法和时间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的读书节奏,基本是一晚上读一本多。并且一般是等到“想睡觉”之后再翻开书,因为不能熬夜,所以读书的时间很有限,但因此也很珍贵。即便作者的读书时间如此短,他依然保持了一个晚上就能读完一本书的速度,而且并非走马观花、一掠而过的读法,每本读到的书也确实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这其中关键在于作者是根据不同的书来改变阅读速度。也就是说,读书也要具备换挡的感觉。有时一本书只需10分钟,有时则要花10多个小时。在读哲学书籍时,甚至会出现以年为单位来阅读的情况。总而言之,要根据读书的目的和书籍的难易程度灵活应对。

    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读书速度的因素还有书籍本身很难读的原因。正常来说,越有价值的书往往越难读懂,在看到这些书时可能就会犹豫该不该开始读。作者建议在这种时候,就不要犹豫,直接开始读。可以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时间的心理准备,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固定节奏,一直坚持下去。

    在开始阅读之前,弄清楚难懂的原因,确认是由于翻译不到位,还是内容本身过难。若是前者。就直接放弃那本书,寻找其他译本。若是后者,可以事先阅读解说书籍,或选择附有注释的译本。在掌握一些预备知识后再读这些书籍,即便是难懂的书,往往也能逐渐理解。

    即便有不理解的部分,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此时可以优先选择跳读。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等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

    有计划的规定读书时间也能帮助我们养成读书习惯。例如,可以把晚十点半到睡前的这段时间定为读书时间,还可以在十点半就关闭手机和网络专心读书。此外,还可以利用坐车时、泡澡时等等时间段,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有时还可以换个读书环境,不妨外出读书,譬如去咖啡馆这种地方。比如平日白天,利用吃完饭或坐车前的空暇时间,只要有个15分钟或20分钟,就可以跑去附近的咖啡馆或茶吧。尤其是买完书以后立刻顺路去咖啡馆,特别有效果。读书的兴致,在刚买完书的时候是最高的。

    003  以输出为检验标准

    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

    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只要不是大学教师,发表成果的机会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或许内容能在脑中积淀下来,但若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劳力就白白浪费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以“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再开始阅读。

    作者在书中建议到,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004 举办“读书会”

    开读书会并不是为了“修行”“锻炼”等死板的目的,而只是单纯因为有趣。例如,看完一部电影,朋友之间往往会彼此交流感想和意见。再比如,针对喜欢的音乐或体育选手,大家会各自评论,交换信息,这都是家常便饭。

    至于人数,两三人足矣。基本规则只有一条——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在读书会前都要读完。到了读书会当天,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不断讲解内容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读书有动力。既然对方也会读,自己当然不好意思马虎敷衍。同时,又因为这种场合并不要求精确细致,要讲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多本书,所以允许做出大胆的阐释和发言。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和集中力。

    而且别人介绍的书,还可能是自己平时不读的题材。相互介绍的书,应该不是那些过于难懂或水准很低的书,所以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很高,是拓宽视野的绝佳机会。

    另外,这样也能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听着对方的评论,往往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来,既可以按对方的观点重读一遍,也可以试着提出反对意见。当别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可以说,这正是参加“读书会”的最大乐趣。

    还有一点,读书会能让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根据对方介绍的书,就能大概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下次再介绍书时,就会想“这本书也许比较适合他”。同样,自己指定的书,也能让对方大致了解自己。

    03 如何增强读书力

    001 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这一能够解释世上所有现象的函数式,当然也能用于读书。

    首先,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或许都有各自的函数“f”。譬如,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些转换方式是一个人的思考轴心,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思考方式和观念。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产生“世界上还存在这种想法”的感叹。如此就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为了确认这一点,可能就会想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又或者是通过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使转换方式“f”的不同得以凸显。像这样享受“f”的乐趣,是读书的妙义之一。

    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我们就能确立自己的“f”,进入“融入经验的阅读”。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对作者所描述的现象或想法产生认同感。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

    如何寻找到自己的“f”呢?答案很简单,输出是最好的办法。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若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最好能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具体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对象改变输出。譬如你是小学教师,想教学生“E=mc2”。暂且不论你自身的理解程度,倘若一律按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一般是理解不了的,需要你根据各个对象分别下一番工夫,而这正是你作为老师的能力的体现。另外,思考的过程也会加深你自身的理解。

    另一类是面向非特定的多个对象自由发挥。例如,作者经常让学生针对自己读过的书做一分钟报告。这份报告并不能是单纯的陈述概要,其中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在讲述时,要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这既是对自己记忆的追溯之旅,也是当众发表观点的好机会。这样的经历能让我们发现读书本身的乐趣。

    002 “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所谓“师事”,指的是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这里的读书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是因为尊敬作者的思想和人格,才持续阅读其著作。因此,也可以叫“尊敬阅读”。

    尊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好的学习姿态是无论那个人说什么,都暂且接受下来。而且,应该阅读的书并不一定仅限于该对象的作品。曾经对其影响很深的书,或是其推荐的书,也值得一读。即使是超出自己的兴趣范围、绝对不会选择的书,也包含在内。这种读书挑战会使思维变得灵活。

    “师事”阅读的关键是将这样的热情投入到漫画以外的其他书里。若我们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好处,那并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我们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变得谦虚,不以自我为中心,也是“师事”阅读的一大优点。

    读书是漫长的过程,不必始终追逐同一个人的脚步。若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最合适的方法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寻找另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

    003 “吐槽阅读”:增强亲近感

    跟“师事阅读”正相反,这种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譬如产生“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这类想法,这就是“吐槽阅读”。

    “吐槽”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

    004 “一生一遇阅读”:与书的邂逅

    如果偶尔遇见的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者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在空闲时间把书找来阅读。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

    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书与人的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遇很重要”。与书的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因此不要轻易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

    在读这些书时,最好不要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应该画线标出重要语句,写下各种注释,将内容铭记于心。这些书将会被视作自己的财产,永远放在书架上,而不会卖给旧书店。等这些书达到100册、200册乃至1000册,也就是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就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

    005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百药之长

    “安定剂阅读”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例如占卜书,以及面向大众简单介绍心理学的书,都属于这一类。这样的阅读是为了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从而接受书中的观点。

    譬如小说,选择有熟悉角色出场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评为“催人泪下”的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定。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

    不仅限于小说,伟人们的传记或自传等作品,也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例如,阅读梵高的一生和他写下的书信,就会震惊于其人生的与众不同。再比如,接触冈本太郎、爱因斯坦、本田宗一郎等人的生涯,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从而实现自我鼓舞。

    “安定剂阅读”和“兴奋剂阅读”之间并无好坏之分。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状况,在不同时间适度地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以事先准备几本分别适合两种方法的书,这些书是“特效药”,在需要的时候其效果应该胜过任何药剂。

    006 “标签阅读”:刺激自己的求知欲

    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新潮文库”“岩波新书”“讲谈社学术文库”就是其中的代表。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这就是“标签阅读”。

    这些学术文库类的标签,代表其中的书已经过精挑细选。选择其中的书来读,一般不会踩雷。而且即使没能全部读完,也能带着“这是在学术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书”的信赖,继续读下去。

    对读者而言,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

    007 “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据点阅读”是指,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它给人的印象,就如同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知识和信息。

    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与《论语》相关的辅助类书籍之后再读,就会轻松很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

    也就是说,“据点阅读”是先以辅导书为据点,然后再挑战原著。有了预备知识再去阅读,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也能减少因读不懂而放弃的机率。

    008 “快速阅读”: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

    很多人在阅读长篇小说时,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

    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从感觉上讲,估计能提速3~5倍,一晚能读300页。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车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这种阅读方式就是“快速阅读”。

    按一般的速度,读一页大概要花一两分钟,100页就是两三个小时。能把两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本身就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这是“快速阅读”的第一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速度还会变得更快。

    但需要注意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地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办法的。因此,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才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009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很多资深阅读者都说作品的深度恰恰体现在细节描写和字里行间。这种说法确实不错,如果条件允许,精读一本书当然是最好的。

    但现实状况是,对很多人来说,精读几十本厚达三四百页的书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打算过从不读书的一生。与其一辈子都拒绝读书,不妨使用快速阅读法,至少还能与书保持接触。

    就像是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不是其中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快速阅读,也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

    通过快速阅读顺利读完一本书,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读书力充满自信。越是厚重的古典作品,自信越能变成快感。而且,不断的阅读能显著提高我们的阅读量。以前可能一个月只能读一两本书,现在则可能一天一本,也就是一个月能读30本书。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如洪水般席卷而来,稍不留神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浪潮里。因此,只有具备思考的“深潜力”,才能在广泛的信息中准确的发现那些隐藏在书背后的清流,也即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伟人们的存在,跨越时空地域也能吸取其精华。不知不觉间,我们了解了这些伟人们毕生的智慧,就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完成了一次沟通,成为了彼此的朋友。

    如此一本本地积累,便可在内心深处形成由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本书中,作者称之为“贤者森林”。事实上,这个世界对“大人”的定义标准,正是内心拥有“贤者森林”的人。

    此外,读书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世界,还能帮助我们认知自我,思考“人为何而活”这种本质问题。当我们遇到类似恐慌或是空虚这种感觉时,当我们困守于迷茫之境无处逃脱时,书能为我们照亮出路。

    有些人喜欢通过文学来讲述,也有些人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引导。每个人的方式不同,全看自己如何选择。从书中学会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和人生,我们就能拥有充实丰盈的心境。

    作者在书中说到,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读书能帮助我们培养思考力,可以说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

    “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遇见好书后的喜悦,会持续激励我们。读书的人肯定会觉得:“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的以前的人生,确实不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oz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