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经过了多么寒冷的冬季,春风一吹,它便从梦中醒来冒出嫩芽,夏日的阳光里就会开出娇艳的小黄花来;无论田间地头,林带沟渠还是石头的罅隙,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蒲公英,不畏天气的严寒酷暑,不择土地的干涸贫瘠都一样可以开枝散叶、繁花如锦。
故乡的人们也都象蒲公英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无坚不摧的生命力!
五、六十年代的那一场上山下乡,成千上万的大好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到了西北边陲,加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戍边中。我们的父辈就成为了这里第一代垦荒者,在这满眼戈壁飞沙走石的地方扎根下来,汲取着荒滩里少的可怜的营养,却奉献出自己鲜活生命里的一切!
曾经的荒滩变成了良田,戈壁变成了绿洲,他们那一代人,仿佛是漫天的蒲公英,被一阵风吹离了花株,落在此处,扎根发芽生出一片绿泽,又努力地开出了一片花海。很多年后我们就出生在他们洒下汗水的土地上,也在他们的呵护下渐渐长大了。不同的是,我们已然把这里当成了故乡。
父辈们差不多都是只身来到这里,所以在这里,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有的因为曾经坐着同一列火车,同一天进疆就成就了一辈子的交情;或者有着相同的经历而做成了一生的朋友。最多的是一些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们自然而然的聚在了一起,这就是老乡了。逢年过节,老乡们互相串门问候,时间长了,老乡变成了家人之外最亲的人了。
学校里,一个班同学的籍贯几乎汇集了整个中国的所有省份。每一方水土赋予人的不同特性是那么明显的展现了出来。河南人随性而豪爽,每天津津乐道的都是大碗的面条;四川人乐观而诙谐,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们川味很浓的笑声,美味的四川菜想起就让人瞬间口水横流;甘肃人憨厚实在,笔直的鼻梁深邃的眼睛充满着欧州风情,总觉得和我们不大一样;上海人言谈举止中的雅致,还有漂亮的衣裙总是让我们羡慕。也正是这些不同,同学们经常会奚落别人的老家,或者互相调侃,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给同学们。这让我们从小就接触到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为我们以后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年轻群体里,人与人之间少了很多粘稠的客套,多了几分活力和坦诚 ,思想也是活泼和开放的。他们之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和有才能的人,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这片荒瘠土地上生活的兵团人非常渴望知识,也深刻得明白知道的重要性,所以兵团人是最重视对下一代教育的一群人!
小的时候,听爸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愿意读书,砸锅卖铁也供你!”高中毕业,要出去读书了,爸爸主张我去口里(长城以内的统称),最好到南方。他认为以后再有天灾人祸或者社会的动荡,一家人要分散居住,这样也许就多了一个避难的地方。我也想去南方,理由很简单,只想到一个四季都能看到绿色的地方去。大冬天里,还能看见绿绿的草,红红的花,那将是一副多么美妙而神奇的景色啊!妈妈没有反对,只是怅然若失地说:“那么远!”
就这样,在父母从口里进疆的三十年后,我也背起行囊,从祖国最西北到了最西南,如果算路程,应该是当时最远的一条火车线路了。那一次的远行不停的延伸着,在广西、吉林、江苏短暂停留之后,最后我在广州定居下来。父母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为了吃饱肚子,从中原到西北并扎下根。我又乘着改革的春风,追随着自己的理想飘落在这美丽的花城。
在外面读书的那几年,对陌生地方的好奇和探究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对于家的思念是非常单薄的。毕业后参加工作,为了更快的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焦头烂额地忙碌着眼前,更少的会想到家里和父母。就象那在风里被吹的晕头转向的蒲公英,终于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便一头扎了下去,拚命的用自己细弱的根,抓紧每一粒土壤,生怕再被风吹到别的地方去了一样。
后来自己也做了父母,就算自己的孩子去上幼儿园,也要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直到看不到为止。经历过这些才知道,父母对于孩子要离开有那么多的不舍,我的父母当初也一定是这样的。近些年爸爸的身体不好,是医院的常客,每年回家看父母,基本上都要在医院进进出出几日。看到那些在老人家床前细心照料着的子女们,我的心里总是愧疚着。心里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外地,也可以象他们一样常伴在父母身边的。但他们从来也没有报怨过什么,甚至还经常安慰我,只要我过的好,他们就一切都好!
这多么象那一株株匍匐在地面的蒲公英,它们明明知道那些随风飘走的孩子,可能永远就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了,但它们还是从心中抽出花茎,使出全身的力气把那根花茎长的又高又壮,只为那毛绒绒的花籽儿能飞的更远,能找到更好生存的土地。
在我的同学当中,父母全部来自内地,大部分同学都受到高等教育,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象我一样留下了内地。两代人,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斗转星移中重复的做着同样的事,只是方向不同而已。现在,我们又有了下一代,总有一天他们也许又会重复同样的路,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我们能不能象爷爷奶奶那一辈,象爸爸妈妈那一辈,象一株蒲公英那样,看着远去的孩子们,只挥手告别而无怨无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