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练技术
哲学+问题(框架模型)

哲学+问题(框架模型)

作者: 德艺投资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23:08 被阅读76次
    哲学+问题(框架模型)

    〇、引言

    “哲学+问题”,这个模型读起来会产生歧义,所以,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要说清楚这个模型的命名方法。其中:

    “哲学+”是定语,用来形容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模型提出了几个问题;

    可以使用“互联网+”来类比“哲学+”,指的是“超越哲学”的意思;

    总的来说,“哲学+问题”共提出了五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用来帮助你形成有关发展的思维框架。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基本介绍

    各领域简要应用

    各要素细节讲解

    下面,让我们来看正文。

    一、来源及简介

    之所以叫它是“哲学+问题”,源自网络上对于“哲学问题”戏谑的段子,大约的意思是,每个保安都是哲学家,他们会对每个人询问哲学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据说,这三个问题是保罗高更的一幅画中提出的,画的名字叫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哲学+问题”就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又增加了两个问题,那就是“你在哪里?”、“你要如何去往你想要去的地方?”,一共五个问题。我把这五个问题罗列一下:

    Who:你是谁?

    Where from:你从哪里来?

    Where:你现在在哪里?

    Where to:你要去哪里?

    How to :你要如何去那里?

    人类对于罗列的东西并没有很好的记忆策略,所以,我把这五个问题整理成一张图片,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这五个问题。

    一个人站在从左到右的时间轴上,左侧是你来的地方,称为from,右侧是你要去的地方,称为to,现在的点称为where;另外还有自己是谁who,以及如何去往未来的how to。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方便了。

    二、多领域广泛应用

    模型库首页中,我按照适用范围的广度将模型划分为三类:思维模型、框架模型和技术模型,“哲学+问题”是一个框架模型。因为它是框架,所以,它可以用来构架起某一个领域的完整思考结构。

    这个领域的全称是:发展。任何和发展、成长、改变、提升、变好等等有关的人、组织、产业,在思考相关问题时,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进行结构框架。

    (一)个人成长

    先给大家看一下个人成长的核心理念框架图:

    图中的最左上角的就是“我是谁”,中间偏上一点点横向有“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中间有“方案系列”,也就是如何达成目标的思考,而资源、保障(能力)等都是你过去的积累,也就是Where From。

    充分可以看出,整个个人成长就可以由“哲学+问题”进行构建。说到个人成长,必然会想到那个著名的GROW模型,而这个模型,只是哲学+问题的右侧部分而已。

    (二)目标管理

    接着,来看一下我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领域,目标管理。“哲学+问题”毫不避讳地提出了“Where to”以及“How to”的两个问题,这就是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方向选择、澄清思路、制定目标的部分。

    再把目标管理和生涯发展结合一下,也就是我另外一个最常做的事情——个人发展战略咨询,依然可以用这个模型和套路。我来举个例子看一下,请移步查看老文《个人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和策略》,在其中我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的终点是什么?

    你期待是用渐进式的方式去往终点还是用跃迁式的方式达成呢?

    无论你期待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从当下开始起步,那么,你的当下在哪里呢?

    你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资源帮助你从现在去往未来呢?

    你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选择哪条路径更合适呢?

    很多人留言说这些问题打动了他们,让他们去思考自己很少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用“哲学+问题”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过就是把“哲学+问题”变了个样式重新问了一遍而已。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哲学+问题应用的广泛性,比如说找工作、找对象,比如说一个难题的解决,比如说旅行、投资、创业、生活……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帮助我们构建稳定的思考框架,提高思考效率。你可以试着用“哲学+问题”来分析自己遇到的一个问题、一种情况、一个期待。(可以见首发处:《如何用“哲学+”问题形成个人发展框架?-01》留言区的大家留言)

    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模型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多地方自己用的不好,为了帮助你更好理解,接下来,我将将继续深入讲解“哲学+问题”的每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之所以会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和“where from”之间的链接断开等等,你会看到关于“哲学+问题”更精准的应用。

    三、各要素细节定义

    本部分,我将介绍“哲学+问题”中各个要素的具体定义,以及需要不断储备哪些能力、积累哪些技能,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个模型。

    首先,在上文的基础上:

    Who:你是谁?

    Where from:你从哪里来?

    Where:你现在在哪里?

    Where to:你要去哪里?

    How to :你要如何去那里?

    我要为模型中的五个要素重新定义,给出更符合实际用途的定义方式:

    Who:自我探索,我是谁?

    Where from:优势整合,我从哪里来?

    Where:定位,我在哪里?

    Where to:价值选择,我要去哪里?

    How to:路径选择,我要怎么去?

    也就是说,“哲学+问题”真正关注的是:自我探索、优势整合、定位、价值选择、路径选择五大问题,而只要涉及到这五类问题的领域和内容,都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思考。

    (一)Who:自我探索

    这里的“自我”,是一个很广泛的含义,有时指个人、有时指组织,关键看对象是谁,那这个“自我”指的就是谁。比如,我的公司在考虑未来一个季度的发展安排的时候,就必须探索自我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自我在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自我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程度绝对比你想的要高的多,这一点,我会在之后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型中详细展开介绍(认知信息加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模型)。拿个体来举例子吧,每个不同的个体,对于复杂系统来说都是一个输入,任何一点点的初始差异,在经过复杂系统之后都会产生天壤之别。换句比较好懂的话,就是你和别人不同,你按照别人成功的方式做事情,不见得也能成功!所以,对自己越是有充分的了解,越是能够在具体工作、生活、学习中适配。

    自我探索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暴力式探索和渐进式探索。

    暴力式探索,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一些外部介入手段将自己不为人知的部分呈现出来,比如说各类的测试:MBTI、DISC、九型、霍兰德……对组织而言,这些工具可能不见得适用,但是那些拥有经验的商业、管理、运营咨询团队,会通过短期的观察,将组织的情况通过报告呈现,这都是暴力式探索的具体方式。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环境变化、掉入极大的坑等等都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探索自己的特点。

    另外一种就是渐进式探索,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用一些看似简单、但是却可以持续积累的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在教练技术中就有些方法可以借用,比如丰盛日记、PCP欣赏日记、觉察冲突日记,另外,还有就是最常用的反思/复盘、周回顾、月回顾和不定期的回顾,而这些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适用的。

    如果你对自己有所要求,可以持续做渐进式探索,了解自己的三观、兴趣、能力分布、性格特征、行为倾向等等。而有些暴力式探索做做也是挺有意思的,看看有些暴露在自己面前的那个未知的自己,也是一种很棒的人生体验。

    回答“who”这个问题,是极其有价值的,我就举三个例子来说明:在品牌管理中,必须先问的问题是:你是谁、你有什么、你会什么、你能什么……其实就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品牌本身就是做不同,如果不能回答Who的问题,想要构建品牌还真是困难。在职场选择中,你必须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不同人适应不同的岗位,有的人更喜欢和事情打交道、有的人更喜欢和人打交道,要把合适的人和合适的岗位放在一起。最后再拿创业来举例子吧,当他人听说你是创业者的时候,都会很好奇地多问一句:你是做什么的?你需要用一句具体而明确的话来说明自己是谁,这样可以更好地和他人的认知对接在一起,便于他人对你的认识和理解。

    说到这里,再次推荐你以稳定和持续的渐进式探索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了解,明白自己怎么看待事物、认定什么样的价值、会为什么而激动、在哪些事情上总是掉坑,了解自己越多,才能与他人更好地协作。

    (二)Where from:优势整合

    可能伙伴们不太明白了,为什么“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被转化成“优势整合”的问题了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举一些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迷茫。

    从字面来看,“迷”指找不到了,“茫”是区分不开,而迷茫就是那种白茫茫的一片雪地,不知道往里走的感觉。它的实质是对未来发展没有了把握,仿佛没有了方向,即便有方向,想想又会觉得困难重重,要不断碰壁。于是,干脆撂挑子什么都不做,感受着那种有劲儿使不出来的空虚感。

    而迷茫的根本原因其实来自于“当下”和“过往”之间链接的中断。在目标管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你能回顾多远,就能往未来看多远。想想看,如果你能够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你就敢于规划未来一年的安排,毕竟,你知道一年是怎么过来的。扩展想开去,如果你可以回顾五年、十年的过去经历,就能够去设计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方向、路径。这时候,自己和“过往”是链接的,就可以把这种状态看到未来去,消除所谓迷茫的情绪。

    回到主题,过去其实就是自己的一切经历,比如说自己做成了什么事情、取得过什么成果、认识了哪些人、拥有了什么见识、可以调配什么资源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你的优势。因此,对过往的回溯和探索,就是对自己优势的全面梳理和整合。

    拿一个创业组织来看,如果考虑它未来的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询问,但是,在考虑战略问题的时候,就会讨论到SWOT分析,必然会聊到关于优势和竞争力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来自过往的积累。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想去往未来,必须要拿着你在过去形成的一切能力、资源,整合好了再往未来去,这样,你内心会有更多的坚定感,迷茫也会少很多。

    (三)Where:定位

    我曾经向我的同事们提问:“为什么要定位,定位为什么那么重要?定位有什么用呢?”大家并没有给出精准的答案。我想从大家都能用到的“定位”说起,来看看为什么定位那么重要。

    说到定位,大家都能想到的是地图上的定位。前几年,当我们外出的时候,想要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拿出地图,根据现在所在的路名来判断大约的位置;而现在,只要打开地图App,点击定位按钮就够了。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定位的作用是什么呢?从上图来看,我随意在屏幕上点击了一个城市的地址,从我所在的位置到这个城市,走哪条路最好呢?你会看到,地图上显示了三条路线,你可以根据时间、收费等情况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的路径。

    人生也好、创业也好、工作也好、成长也好,都不会像地图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终点,有一条清晰的路线,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去试错、去摸索。可是,根据系统思维的观点,复杂背后都有极简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规律,能够按照规律做事情,岂不是就会少走弯路么?

    我们来看下《易经》的第一卦——乾卦,看看它的爻辞。

    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到最后的亢龙有悔,从开始少说多干使劲儿看,不断地在具体环境中持续发奋,保持一种超级积极主动去自我要求,一直到找到机会去跃迁,到了可以发挥、实现自己价值的状态,以及可以在最好的状态时依然保持收敛,这就是一个鲜活的职场人成长全过程。

    想想看,如果在“潜龙勿用”的时候,你要用“飞龙在天”的策略,在“或跃在渊”的时候,要用“见龙在田”的套路,这种效率一定是极低的。如果你知道了乾卦,就可以分析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定位),明白该定位下自己应该选择的发展策略,可以拉长时间视野,选择更适合的策略去让自己发展得更好。(多插一句:研究《易经》的人都知道,这本神作给出了64种不同的规律,用上1-3年掌握人生64种普适规律,是个极其高收益的投资策略)

    无论是从地图还是从易经的例子来看,我们都可以抽象出这样3个关键词:某一种规律、定位、策略。就拿乾卦来看,它表示了一种成长规律;而你所处的位置就是定位,比如说“君子终日乾乾”;而这个位置就有自己的策略,使用这个策略会更高概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定位的作用是:在某一种规律中识别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依据该位置给出的策略去执行。作用知道了,价值就更明确了,定位的价值就在于:把握规律,少走弯路。

    关于“Where”的问题,大家通常不关注,不关注的原因就是没有“降低成本”的这种概念,不知道按照规律做事是最省心省力省时间的方式,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试错,通过碰到头破血流来获得别人早已经知道很久的道理。

    说完了定位的相关原理,该说说定位的方法了。由于定位体系中的关键词里有一个叫做“某一种规律”的核心要素,这就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不同领域的定位方式有的时候很难通用(不过,《易经》却很通用),比如说,你知道了10个人的初创公司发展的规律,但是不见得这个规律在万人规模的企业中就适用;你知道了工作三年的职场青年的做事规律,不见得在对待家庭的时候就适用。

    所以,我给出这样的结论:对某一个领域的某一种规律的把握,是一个人的硬通货!拥有硬通货的唯一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思考&实践,没有别的方法了,至少,我只有这一种方法。看看我就知道了,我这五六年也不过积累了类似于价值定位、成长定位、职场发展定位、能力定位等等不过十来种规律,就已经过得很好了,这个投资是值得了。

    为了少走弯路,学习时,选择规律,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这是我能给出的关于定位的最后的建议啦。

    (四)Where to: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又是一个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很多伙伴并不能够充分理解“价值”的含义,对自己所认同的“价值”也从未澄清过(关于Who的问题一直没有关注),所以,通常都是随波逐流,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知道最后被推到哪里去了。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叫做“价值导向”的思维方式了,建议阅读关于黄金思维圈的相关内容,在谈论任何问题之前,先说说Why。如果不考虑Why,也就是价值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到具体的What层面,做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但是最终价值未被积累。(写到这里,深刻的体会到,各种框架模型之间都是打通的,训练某一个,另外一个也就会跟着受益)

    选择,是一个决策行为,它需要大量的信息、有效的方法、觉察的状态去支撑,可是很多人多不具备信息、方法和状态,选择时经常会陷入拍脑门的状态。对于“价值选择”而言,更是如此,价值不清楚、选择没能力,在认知紧张的驱动下,很有可能随意做出决策。而如果你的价值主张、判断、选择都是基于这种情况,发展的低效真是可想而知了。

    更麻烦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妄念:“如果我知道我一生最终的样子是什么/如果我知道我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我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之所以我吊儿郎当的样子,就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方向。”这绝对是妄念,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因果倒置。方向是自己试错走出来的,价值选择是在抬头看望远方、低头扎实走路中不断明确的,而不是上来就弄得清清楚楚。

    因此,价值选择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当然,如果你第一次听说这个问题,就想回答上来,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价值选择考虑的是如何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设定目标,这些问题都很难,原因是:因为Where to这个问题拷问的是你从未走过的路、从未去过的方向,面对未知,大家都会无所适从。但是,这个问题作为原来哲学三问的关键问题,我们一定不能因为它很难就不去思考它。

    “Where to”是一个“以终为始”的问题,无论你的“终”有多远,比如说:生命的最后一刻、十年后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一年后的自己、半年后的自己、一个月后的自己、某件事情之后的自己……每个“终”要考虑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那究竟如何才能让自己找到想要去往的方向,并且让每个时间段视野的方向都能够共同指向同样的方向呢?我的答案是:确定你的三观体系。三观是从世界观开始的,世界观是一套关于世界的信念、观点、看法的认知体系,虽然说这里有信念、观点、看法等认知内容,但是,所有的要素不是随意的混在一起,而是一套各种信念丝丝入扣、逻辑严谨、推论一致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系统(关于三观体系,我的公众号里有大量的相关描述,接下来我也要整理到模型库的网站上来)。强烈推荐理查德·德威特的那本《世界观》,你会找到如何从现实中抽象世界观的方式方法。

    我的三观体系,你可以在黄金思维圈模型中找到具体描述,未来我会详细写成文章,这里我就不再复述了。

    此外,“Where to”也是一个“目标管理”的问题。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中包含三类能力:找寻方向、设定目标、推进落实,而Where to就是目标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前置问题。这个能力和“想象力”有关,你需要通过想象力,把现在“它的样子”和未来“它应该的样子”都能想象出来,并且通过在脑海中规划、预设、推演,将“它的样子”和“它应该的样子”联系到一起,然后让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走过去。和之前其他能力一样,这照样是一个不能立刻形成的能力,而是要在具体实践中一点点探索、体验,不断优化、不断构建的一种能力,我的建议也是一样,早点开始训练。

    (五)How to:路径选择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被转化成两种相似的问题,用不同的框架模型解决,分别是:

    黄金思维圈:Why - How - What,这个问题就是黄金思维圈的How的问题,所以,你可以移步去黄金思维圈里查看内容以解决这个问题。

    GROW模型:现状(Reality,对应哲学+问题的Where)到目标(Goal,对应哲学+问题的Where to),中间必须有Option,也就是思路、策略等。所以,你还可以使用GROW模型的相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谈过多次了,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How to的这个路径选择,就是思路问题,也就是说,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采用的是什么思路。请移步至《产生优秀思路的五个原则》文章去查看吧,如果还嫌不够,就在我的后台搜索里,搜索关键词“思路”来查看相关文章吧(公众号后台输入:搜索,进入搜索器)。

    四、总结

    哲学+问题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这个模型也太难了。我想说的是二八定律,掌握知识点可以让你更加精通这个模型,使用起来更顺手,没有必要把质量标准提得很高,非要期待自己一夜成为哲学+问题的应用高手。

    毕竟,我整理模型库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资料库,所以,慢慢来,持续做,才是掌握这类顶级框架模型的方法。

    另外,这里出现的大量能力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但是,由于这个模型关乎于成长和发展,作为拥有边际效应递减的模型,还是勤加练习的好。有问题请给我留言,我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问题(框架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pv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