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笔下的贵公子:衔玉降生,拂尘归去

作者: 1a190e30062f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9:59 被阅读3次

    【导语】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正文】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第一男主,世人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及评价是不统一的,一百个读者会出现一百个贾宝玉,一千个读者心中也有一千个贾宝玉。

    一、他走了一条怎样的人生路

    曹公对红楼梦众人物的外貌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入木三分。单从对贾宝玉的外貌描述中,我们便看得出,曹公对相学理解也颇深厚。

    “面若中秋之月”,即面如满月,男主公卿将相;“目如点漆”,即眼之黑精黑亮如漆,囧囧有神,主聪明,富且贵(《麻衣神相》中写,目如点漆,聪明文章)。由这两个特征判断,贾宝玉应为富贵中人,与他的出身相符合。

    “眉如墨画”,可以理解为眉毛粗浓如泼墨,主其人一生命运蹇滞,易陷于穷困潦倒之境。 

    “目若秋波”指眼睛含水,有水汪汪的感觉,主其人好淫短寿。 

    “色如春晓之花,面若桃瓣,面如敷粉,面若春花”,这些对贾宝玉气色的描写都说明一个特点,即宝玉面如白粉,灼灼满面,称为光浮色,富家之子有此气色,为散财促寿、倾家丧命之征。同时,《柳庄相法》中有讲到“男有五十一孤,犯一件者难言子息”,其中一孤就有“光华白粉”,说明贾宝玉难有子嗣。

    “唇若施脂”,指唇上未涂胭脂就很红润,唇红本是富贵之征(女子旺夫相中有一条便是唇红齿白),但是若配合满面桃花色者,则容易成为浪荡的败家子。

    曹公的三言两语中,已充分展露了贾宝玉的命运走向:浪荡富家公子,后家业破败,聪明文章(续书中考中举人应该是准确的),然而中举不久后即离世,无子(续书中讲贾宝玉出家、有遗腹子,未言明生死,这部分应该不准确。即使有遗腹子,也应为女儿,而不是儿子)。

    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二、他衔玉而来,最终拂尘而去

    对于贾宝玉,在所见的文学评论中,几乎都是这样评价他: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他尊重女性,无尊卑思想;他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最后遁入空门,是和封建家庭的彻底决裂。

    我们习惯从正面或反面评价一个人物,单方向的论述只是一种研究探讨方法,事实上,对贾宝玉的评价应全面、整体、客观、逻辑性的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立体评价。

    1、宝玉是位美少年

    宝玉的样貌气质是神彩飘逸,秀丽夺人。第15回北静王水溶一见到宝玉就称赞说:“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在林黛玉眼睛里,宝玉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第23回里,“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色飘逸,秀色夺人。”宝玉不单长得漂亮,而且浑身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聪明灵秀、超凡脱俗、博爱多情。他的多情,书中写到:“虽怒时而笑,即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清代涂灜在他写的《红楼梦论赞》中说“宝玉圣之情者也。”在现代读者心目中,宝玉也是一个外有秀气内有率直,才华出众的美少年。

    2、宝玉是有情之人

    《红楼梦》曾有过《情僧录》书名。《红楼梦》中通篇的“情”几乎无不与宝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宝玉的情,包括人情、亲情、世情、友情和爱情,及一花一石、一草一木诸多的情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对知心恋人林黛玉的钟情,对女儿的容貌、性情、才华、见识等都表示由衷的倾倒,和对身边闺阁良友的体贴、照顾的之情。

    宝玉有情,除上面讲到的情节,他还把爱心付诸花月鸟虫。第23回写他在沁芳闸桥边石头上坐,读《会真记》。当一阵风吹来,桃花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他“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花瓣,来到池边,抖在池内”,让花瓣“流出沁芳闸去。”他把花视为有生命、有情的东西,表现了他爱花、惜花、赞花的心情。第58回,他怕“把杏花辜负了”,竟然“对杏花流泪叹息”。

    3、宝玉是今古未见之“奇人”

    宝玉诗词歌赋的才能,虽在大观园中说不上第一名,但也屡屡有佳句出现。第23回《四时即事》诗是宝玉刚刚进大观园所写的一组清新的四季诗;第37回《咏白海棠》中佳句连连,如:“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瑰”,借花写人,道出了宝钗、黛玉的冰心玉骨。再如第78回宝玉的长篇诔文《芙蓉女儿诔》中,是用楚辞骚体的形式写成的,内容上也体现出“诔缠绵而凄怆的特点,堪称《红楼梦》中的‘《离骚》’”。

    脂砚斋曾说过:宝玉是“今古末见之人”。“奇人”,是因他所作所为比较少见、与众不同,其言行难于被人理解。我们读《红楼梦》,读懂宝玉、理解宝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宝玉在他父母眼中是专搞淫词艳赋上狠下功夫、混迹于裙钗之中、不务正业的富贵闲人。而在裙钗之中,他又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混世魔王”。袭人曾评价宝玉有三:一是动辄言死,不珍惜生命和尊重自我;二是非但不读书上进,反而骂读书人是禄蠹;第三便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任情失正,说宝玉是“无事忙”,忙于饯花、祭花、葬花,忙结社、忙吟诗作赋,忙护黛玉、晴雯、妙玉、香菱等人。

    近几十年,许多红学研究者称宝玉是反封建战士,也有人说他是封建主义思想的叛逆者。实际上,宝玉在精神世界中是物我相通,人我平等,不计功利,唯美、唯善、唯真是求的人。

    4、宝玉是“向死而生”之人

    《红楼梦》里最打动贾宝玉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宝玉从“苦恋”到“苦悟”,从“拯救”到“逍遥”,表现出禅宗思想,王国维先生说宝玉是:“求绝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者。

    因此在曹公笔下,宝玉是一个有着各种思想、情欲、能力、美德、恶习的统一体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时而清澈得如一潭碧水,时而又云遮雾障得近于一个谜。

    他是一个带有纨绔习气的贵族公子,又是甘心为女奴效劳的“仆人”;他是一个无人敢管的封建世家的“命根子”;他又是家中做不得做主的“囚徒”;他是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他又是怕见父亲的“小耗子”;他是聪明绝顶的美少年;他又是任事不懂的“糊涂虫”;他有时是白眼望青天的狂人,有时又是自惭形秽的谦卑者;他是护法群钗的男子汉,他又是与薛蟠同逛青楼的下贱无赖;他有时是爱情专一的情人,他有时犯见了姐姐就忘妹妹的人;他有时是无有刚性的“面团子”,他有时又是“往死打板子也不改初衷的硬汉。他是“无事忙”,他是“百花王”,这就是真实的贾宝玉。

    三、他的奇奇怪怪“反绾髻”

    “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这是大家公认的宝玉形象。

    而“宝黛初会”时,宝玉却改换了发型,梳了许多辫子。第3回:“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了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少年郎这种新颖别致的发型、漂亮的装饰,在《红楼梦》以前的小说从未见过,这样的描写也使宝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再看第21回,宝玉央求史湘云也为他梳这样的辫子;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时,宝玉和芳官都梳同样的辫子。

    曹公三次不厌其烦花费笔墨来描述同样的辫子,为什么对这个发型如此偏爱,一定有他的生活依据。

    “辫发”原是旧时金人的习俗,而我们都知道,金人是女真族,建立大清的满族也是女真族的后裔,遵照金人旧俗,宝玉辫发的缘由便不难解决了,曹公设计宝玉的这种辫子,自然是想点明贾宝玉本是女真后裔。至于“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中又有汉人的旧俗在内,也是下了一番苦心。

    而这“金八宝坠脚”,是清代贵族男子佩在发上起装饰和压服效果的装饰品,以黄金为料,上刻八宝图案,包括宝珠(象征热烈光明)、磬(象征喜庆)、方胜(象征连续不断)、犀角(象征胜利)、金钱(象征富有)、菱镜(象征美好)、书本(象征智慧)、艾叶(驱除邪祟)等,寄寓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曹公为宝玉这个角色量身定制的这款“”发型,在清代社会那绝对是非常孤立的情况。清代满族成年男子要把前面头发剃光,后面留头发编成个辫子。满族八旗兵打下山海关,定鼎全国后,有个重大的措施,就是要求所有男子(尤其汉族的)要把头发留成满洲男子的样式。

    【结语】

    估计不只一个朋友在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对那个奇奇怪怪的发型起疑,原著把它写得那么细致,“头上周围一转短发,都要结成小辫,还得共攒至顶中胎发,再总编一根大辫,然后这个辫上还有装饰品——一串四颗大珠,用八宝坠角”,真真是繁琐!

    但大家都没想到,87版《红楼梦》竟能如此完美地做出来,如此敬业,如此细微,造型师真是了不起,成就了我们心中的永恒经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公笔下的贵公子:衔玉降生,拂尘归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p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