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3月5号,是“学雷锋纪念日”,近几天,媒体铺天盖地不遗余力的报道各个单位开展的特色活动,声势不可谓不大,成绩不可谓不显著,很令人鼓舞。课堂上,我不经意问了一句,知道3月5日啥日子吗?没有动静。再问,知道雷锋吗?课堂里略有骚动。学雷锋,怎么学?有几个小心翼翼的声音,做好事,扫地,帮助老人……然后,课堂又归于寂静。
我的心中一凛,再次追问,看过电影《雷锋》吗?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吗?
台下一片摇头,还有几声傻笑。
我很想把歌词背给她们听,并且告诉她们,雷锋精神里,涵盖着忠诚、善良、纪律、敬业、友善等等可贵的品质,是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六十年来从未间断的重要因素。但我没尝试做这样的无用功,我明白,这如同对学习基础薄弱的人讲附加题一样困难。
任何一场德育活动的开展,都应当有完备的程序,从广泛宣传,到精心组织,再到总结提升,有些还需要跟踪改进深化。参与者知道了为何而学,怎么学,至于意义之类的,是宣传需要考虑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讲,是否有切身的感受,继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到不少有趣的微信推送和报道,组织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律要附上成果与意义,让再平淡细小的活动,都显得很特殊,十分必要,也显得很有品味,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得到了教育,就不得而知了。
我要说的是:任何活动的终极评价,应该来自于受教育者,而不是组织者。好比一节课,不管老师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学生没听懂,也是白搭。
如今,学雷锋,不再是全校性的活动了,成了少部分学生的专利,而这样的专利,也是为了填补有可能造成的空缺,至少可以丰富一下总结或应付上级的检查,很显然,活动的现实意义也就寥寥了。
更有甚者,把学雷锋,单纯理解为“爱劳动”,把大扫除,拾垃圾也贴上“学雷锋”的标签,实在是贻笑大方。年轻教师是不是理解学雷锋的真正含义,牵出这个疑问,也许会引出不少尴尬。
水上一棒,是不会留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