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中国小历史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什么说“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什么说“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

作者: 独孤豹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23:40 被阅读74次

嘉靖这句话算是道出了帝王之术的精髓吧。

先看嘉靖说这句话的场景,《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嘉靖临终前向裕王交待后事。

在最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嘉靖先是不留情面地讽刺儿子,“你太弱了,没这个本事(一个人治理天下),得让内阁和六部多担些担子,用贤臣作首辅”。

乖宝宝裕王自然地接话,那大明王朝谁是真正的贤臣?

嘉靖道出了他坐稳龙椅的精髓,没有真正的贤臣,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按照传统观念,既然是贤臣不应该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吗?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名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贤臣俨然是明君治国的标配。

那么,嘉靖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是诸葛亮的观点是道德逻辑,嘉靖的话是现实逻辑,道德逻辑应该如此,不代表现实逻辑也应该如此。

韩非子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韩非子说“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意思是宠臣过于亲近,一定会伤害到君主本身,权臣势力太大,就会取代君主君位。

韩非子从现实的权力博弈论证了君臣关系的残酷性,君主和大臣的权力角逐始终存在此消彼长,君主权力衰微、大臣权势膨胀,就必然会面临君主失去君位、大臣取而代之的危险。

回到嘉靖的话,一个理性的帝王在面对底下群臣时,必然会采用现实逻辑,也就是说,不会让任何一个大臣有威胁到帝王本身的权势,如果实在不得已,也一定会采取一些其他办法制衡。

嘉靖对严嵩、徐阶两派采取制衡策略,重用严嵩,却始终维系徐阶的存在,两拨人斗了十几年,谁也斗不倒谁,无论两拨人怎么斗,最终裁决始终取决于嘉靖。严党倒台的前一刻,直到圣旨颁布,到底倒谁这个答案才揭晓,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诸葛亮、司马懿、赵匡胤,都是托孤大臣,有的人选择做忠臣,有的人选择了篡位。

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一个大臣是忠臣还是奸臣,都只有摊牌或者盖棺定论的那一刻才能真正证明,在这之前,道德逻辑是不可靠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学化工的陈希部长:嘉靖要感谢俺答汗只想跟明朝通商而不想入主中原,不然他就会成为第二个明英宗(甚至第二个宋徽宗都有可能)

本文标题:《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什么说“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zi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