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忧守制
点评三六:守制之礼
(红楼梦综合评述系列七)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开头至“……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处,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丧礼中的守制制度。
中国历来被世界认为是最重礼仪的国家之一,古时的礼仪,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礼仪大体分为五种:吉、凶、宾、军、嘉,丧礼又为“凶”礼中的一种。每一种礼仪都较为复杂,丧礼也可称为居丧制度,同样也不例外,有很多程序,此处我们着重讲一讲丧礼中的守制是怎么样一种制度,待第十三回时再着重讲丧礼的过程。《石头记》每回有悲剧两桩,第一回是甄家被火、英莲走失,这第二回便是林黛玉母亲仙逝扬州城、雨村入智通寺而不悟。无论欢庆还是悲伤的事情发生,礼不可不遵循。
对于丧礼,有很多记载,《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就是专讲丧礼的,此外在《周礼》和《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更为全面。守制是丧礼中的一个环节,指的是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一定的期限,期间家门门框的“堂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或米色纸)条子,上书“守制”字样。守制期间,孝子须遵礼做到如下几点:
(一)科举时代,不得参加考试。未上任的官员停止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回家守制。如宋时的包拯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恰遇父亲逝世,在家守制三年方于三十一岁时上任。
(二)不缔结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石头记》中贾琏就犯了这一条,国孝期间私娶小妾,导致在八十回后被砍了头,这是符合律法规定的。
(三)不举行庆典。如不能庆寿(办生日)、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给亲友、同僚贺年,并在门口贴上“恕不回拜”的字条,过“破五”(正月初五以后)方往贺,但不拜叩。第一年过年时,在门楣上贴上白底花纸的挂签,贴白对联,有门心的一律贴白纸,上书哀挽行孝之词。第二年换为蓝纸,第三年换为黄纸,第四年方可换为红纸。
(五)守制期间服丧服,必须符合“五服”的规定。祥见文后。
守制的时间,应该是从“成服”之日起算,也就是既殡之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成服”之后还有很多礼仪,按顺序是朝夕哭、奠、筮(shì)宅、卜日、既夕哭、迁柩、发引、下葬、反哭、虞祭、卒哭、祔(fù)。这里我们着重介绍虞祭、卒哭、祔三个环节,因为从虞祭开始,丧礼的主要程序已经走完,祭祀改丧祭为吉祭,祭时不必再哭。

反哭后即进行虞祭。虞的意思是安,因为死者形体虽已入葬,但其魂无所不在,一时彷徨失依,要设祭安之。古时士设三虞,大夫五虞,诸侯七虞。初虞在葬后第一个柔日(天干逢乙、丁、己、辛、癸为柔日)的中午举行,逢柔日再虞。三虞则在刚日(天干逢甲、丙、戊、庚、壬为刚日)举行。祭品丰盛,礼仪隆重,并为死者正式设置神主。神主我们地方俗称“灵牌子”,用桑木制作,上书死者官爵名讳。
虞后是卒哭之祭。卒哭意为止哭。《礼记·杂记下》:“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从而可以看出古时的礼仪方面非常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两个显著的特点。先秦卒哭祭要饯尸于门外,在家门外向代表死者的尸献酒表示饯行,让死者的神灵从此离开家宅。后世卒哭祭一般都在丧后第一百天举行。佛教流行以后,受其影响,又有“做七”的习俗,就是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奠。据说是因为佛家认为人生四十九天后魄生,人死也是四十九天后魄散。做七以五七最为隆重。七七称断七,断七相当于卒哭。目前民间做七颇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三虞卒哭之礼。
卒哭后次日,把死者的神主敬奉祖庙,依照昭穆次序安放在神座上,与祖先一起合祭,称为祔。祭毕,仍奉神主归家。对于守制的人来讲,至此尚未结束。满一周年的时候,要举行小祥之祭。
(水木森【水目人曾】,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