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新总经理上任,这段时间忙的喘不过气,周天,奢侈了一把,美美地睡到八点。洗完衣服、听完今天的特训营课程,突然看到微信收藏中水清亦有鱼关于写作的分享,于是赶紧点开,认真读了两遍。这篇分享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整理记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翻阅,同时,也希望能对喜欢写作、正在尝试写作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由于行业和实际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每天要与各色人打交道,有的单纯善良、有的老奸巨猾;每天会有各种突发情况需要我协助处理。面对种种问题,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思考、总结。一直想把每天的状态记录下来,但是,由于太零散,总觉得不知如何下手。今天有幸看到鱼老师的分享,让我茅塞顿开。
关于写作,我一直有以下困惑:
一、不知该些什么,即缺乏素材。
二、有了素材,不知写的目的。
三、自己写的东西就如流水账一般,没有啥内涵。
以上就是拦在我面前的三座大山。幸运的是,从鱼老师的分享中,我找到了答案。
一、不知该些什么,即缺乏素材。
鱼老师分享到:
寻找不到素材,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你对于生活的小事,缺少关注和思考
如果你有心,并且又善于思考,你其实可以发现你每天都可以至少输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你的所见,你的所闻,你的思考,你的感悟,都可以成为你笔下精灵,漫步于纸张前。
所以,不要再说你没有素材,试着去发现生活中的一切,很可能会有很多你想写的。
比如,鱼老师在家看书,一共看了 20 页纸。 这样的一件小事,可以被鱼老师变成文章。
他这样进行思考、搭框架:
1:我看了 20 页书,里面有句话(或概念)触动我,我要把它分享出来。
2:我为什么要分享这句话?这句话的价值在哪里?
3:掌握这句话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4: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能否链接到一个名人的故事或者是相关性的故事?
5:总结全文,金句结尾
我看书或者学习时,当时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句子让我挺震撼,但是,现在想想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受,没有去进一步剖析、总结、记录,就如从空中飞过的麻雀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以至最后,还是没有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力量,一直是平庸、原地踏步。写作的素材能且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素材,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用心发现这些素材, 以及如何将这些素材通过发散思维的联想,变成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故事思维》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写作是一个技能,它的本质是为了影响他人以及解决问题。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写作现在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兴趣与爱好,我没有想着去挣钱(就算想,现在也没有到能挣钱的程度),也没有想过每篇文章必须超过多少字、必须是什么标准的结构。我只想着通过写写文章,记录自己的脚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无论是欢快乐还是痛苦的。如果有幸能让更多人看到,我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带给大家一点点启发,尤其是我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
二、有了素材,不知写的目的。
认真写文章前,你要思考:
1、你准备表达什么?
2、你想写给谁看?
一位特别优秀的大神说过一句话:你在写作前要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你想为谁发声?
有人写作太自嗨,就是出现了没有思考以上这个问题。
如果你连今天写的文章都不确定该给哪些人看,那你就没办法用最好的表达方式去做输出。
如果,你面对的是中年群体,你应该怎么写?你的用词是怎样的?你的关注点在哪里?
如果,你面对的是年轻群体,你又该怎么写?
从你读者的角度出发,剖析对方内心关注的问题,才可以让文章有价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自己写的东西就如流水账一般,没有内涵。
生活中有哪些内容值得被记录下来,并写成为文章?鱼老师认为只要符合以下某一个特质就可以:
1: 它可以传递价值
能影响人,能够传递文章价值,就有写出来的必要,也有被传递的价值。 在写作上最重要的是分享,你知道的别人未必会知道,你说出来解决别人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分享。
这一点,我一直没有理解透,总觉得自己经历的或者已知的,别人也知道,没有必要去分享。其实不然,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算一件事大家都知道,但是,理解及领悟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写作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碰撞、互相促进的过程。我想到了储君老师,他从自己的工作内容出发,学习、记录、分享Excel知识、分享Excel思维,老师分享的知识不偏不怪、都是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他通过这样一种传递,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帮助了十几万人;不仅在职场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还通过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能够带给人思考
前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制造了深深的焦虑,让读者又爱又恨。
典型的有:
《北京,有几千万人假装在生活》
《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从月薪 3 万到月薪 5000:时代抛弃你,从不说再见》
这些文章的典型习惯在于制造读者的浓浓焦虑感,他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作者以“大趋势”性的格局做分析,告诉你身边隐藏了无数的牛人,而你还在打游戏刷抖音消磨时光。我们不讨论文章的内容、逻辑,仅从文字本身来考虑:这样的文章值不值得写出来?
肯定是值得的。
因为虽然这些文章制造了焦虑,但也让很多在迷茫中挣扎的年轻人痛并思痛,认真反思并向 自律看齐。 至于那些被恐慌吓到的年轻人,他们反应过来又去对喷读者,我觉得这是没什么意义的。
因为你的恐慌恰恰说明了你的无力,真正打算过平淡生活的人,往往不会被文章所影响。
能被影响的通常也有一定的野心和欲望,但毁在了自己的“颓废”下,每当出现一些“提醒” 他的文章时,他总是表现得很“激动”。 能被恐慌能够影响的,往往就是需要恐慌的人,而他还在为自己辩解。
这段话鱼老师分析的太透彻了。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讲关于嫉妒的话题。你被你周围的同学嫉妒,说明你只比他们优秀一点点,如果你超过他们特别多,你周围的同学就不会嫉妒你,而是去崇拜你。同样,嫉妒你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人,否则,他会对你的优秀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3:给读者情绪带来变化的文章
这类作者对于文字的使用通常要比普通作者要更精湛。 他们喜欢表现文字的方式通常是故事,用一段故事就可以轻易打动你。 这个类型的文章会有两个经典的呈现模式,它们也是情绪的两个极端, 一个让人开心,一个让人悲伤。
验证是否有价值、是否能给读者带去思考、是否让别人有情绪的变化,最好的的方式就是先自己读给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连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那必定是一篇不值得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