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七课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笔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七课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笔记)

作者: 筱笑盈盈 | 来源:发表于2024-06-18 09:48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我们开始今天晚上的上课。之前我们用好多节课讲了两汉文学。

    秦汉只不过是秦朝和汉朝的文学比较,因为这一朝代比较短,基本上都是汉为主。

    汉朝我们讲了很多了。主要汉文学成就在赋上面。很多诗人或者说文人比较优秀的作品主要都是在赋,其他就是散文。

    今天主要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跨度长达400年,从东汉末年的混乱到隋文帝灭陈统一,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分类多于统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也不平衡。

    《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混乱和分裂。

    在这一背景下,文学日益改变了它作为宣扬儒家政教工具的性质,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文学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学科,带来了文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日见丰富,使得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物品评在这一时期非常盛行,在汉末,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骨气”、“风神”等。这些审美概念不仅影响了文艺批评,也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上层人士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文学社团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学的兴盛。先后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以及包括陆机、左思在内的“二十四友”等。这些文学集团的出现造成了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兴盛和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带来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元化。这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交融,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不仅在体裁和形式上展现了新的时代特点,而且在思想和审美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的特点,奠定了中国文学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三国鼎立时期的建安风骨

    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在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中,袁绍成为讨伐董卓的联盟主,而曹操则没有太多关系。

    在讨伐董卓后,出现了郭氏之乱等混乱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路诸侯都处于混战状态,但曹操在魏国得到了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

    三国鼎立后,虽然边境上仍有战争,整体上还是趋于平稳。这个时期出现了建安风骨或建安文学,主要是指曹操和曹丕、曹植等人的文学成就。

    建安风骨这一风格的特点主要包括:

    1.人生短暂与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建安风骨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这种情感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动乱和个人理想追求紧密相关。

    2.意境宏大与笔调朗畅:作品在表达上具有宏大的意境和流畅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达的精湛技巧。

    3.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建安风骨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还表达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同时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4.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以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特质,在文学史上被尊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5.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等)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6.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河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风格的作家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其俊爽刚健的风格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

    建安风骨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现实,成为后世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三,竹林七贤与西晋灭亡的背景

    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群文人,他们在魏晋时期以狂捐的姿态对抗政治黑暗。

    263年,魏国灭掉了蜀国,205年,司马炎代位自立建立了西晋,280年,西晋灭亡,进入了南北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南方东晋偏安一隅,不想打统一全国,而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起兵,攻陷了洛阳和闽地,导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业时,东晋在南方,属于南朝,但后来就分裂了。

    ”城门失火”的故事;在1000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战争不断,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群体“竹林七贤”。

    他们不拘礼法、我行我素;逍遥山林,终身不仕;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他们集中了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从一开始到最后的聚散离合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处在历史著名的“曹马之争”的背景下。

    曹马之争指的是魏晋晚期曹氏家族与司马家族的斗争。

    曹马关系从建安六年,也是是公元201年开始建立,这一年,曹操47岁,司马懿23岁。

    这年,曹操刚打完“官渡之战”,意义风发、志得意满、广揽人才,想征召当时的青年才俊司马懿出来做官。

    司马懿当时看不起曹操,认为他是官宦出生,而司马懿祖祖辈辈都是高官显宦,于是装病拒绝,这一装就是六七年。

    建安十三年,曹操作了丞相,又开始招兵买马,又想到了司马懿,软硬兼施,司马懿于是“俱而就职”,从此,和曹操、曹丕父子二人南征北战,成为非常器重的心腹。

    后来,曹操因为司马懿有了戒备之心,但都因为他会笼络太子曹休和善于取媚曹休而作罢。(“狼顾之相”与“三马同食一槽”的梦)

    曹操非常信任他,连他的后事也是司马懿操办的,办的井井有条。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信任,司马懿也对他投桃报李,忠心耿耿,看家护院,尽心尽力。

    曹丕也是一名短命皇帝,当了7年皇帝,40岁就驾崩了,他驾崩前,找了四位大臣,分别是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来辅佐继承者曹睿。

    曹睿在位十三年,司马懿除了忠臣,还是名良将,他非常擅长打仗,百战百胜。

    曹睿也是一名短命皇帝,进入而立之年,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不仅短命,更是膝下无子来继承大统,他不得不收养了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孩是曹芳、曹询。

    在弥留之际,他将当时只有八岁的宗室继承人曹芳托付给司马懿、曹爽。

    但后来,曹爽飞扬跋扈、专权独断,这也是导致司马家族反叛的借口之一,曹马家族明争暗斗,内部矛盾激化。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时的这样的历史背景,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竹林七贤”。

    三,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文学发展

    东晋灭亡后,南朝(宋、齐、梁)的四个政权,即宋、齐、梁、城。这些政权都建在南京,属于南朝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社会政治局面处于分裂状态,但相对安定,各种商业、手工业、农业得到发展,文学也得到了发展。北朝则从匈奴族刘渊开始,历经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导致社会混乱,经济疲乏。

    整个时代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给文人作家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文学回归到了非功利性、自觉的时代。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兴衰与特点

    首先,作家创作意识更加明确,彰显灵性与个性,抒情性增加。其次,诗歌和赋的表现更为明显,诗人创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开始回归到抒情方面,启发了魏晋南北朝的抒情风气。最后,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以及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精神,体现了作家的意识和存在意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题材的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题材的拓展,包括山水田园、神仙和人体等题材。

    这些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文人寻求出路的心态,也体现了他们对陶冶性情、寄托情怀的需要。山水诗以道家的外化形式,表达天地运转的道理;田园诗则与混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境界;神仙题材则出于文人寻求出路、寻求长生不老、养生的需要。

    宫廷宫体诗人在写工体诗时,主要描写女子的容貌和体态,以展示人体的美。

    六,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在这个时期,诗人追求对称美,注重语言的自然和质朴。

    开始自觉地追求自己的风格,以体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文学风格绚丽多彩,如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等诗人的作品。此外,七言古诗也形成了,如曹丕的七言诗。在这个时期,文学理论逐渐形成,如曹丕的《典论文》等。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丰富多样,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在这个时期,文学开始形成自觉,作家们开始关注文学理论,形成了新的文学体系。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批判和继承的态度,既批判前人的作品,又继承前人的成果。

    例如,陈子昂、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肯定和推崇。

    这种批判继承的态度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后来的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魏晋南北朝文学讲解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七课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df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