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1、 1900 中国 敦煌 莫高窟,一声巨响,惊动了黄道士,发现典籍万卷,莫高窟的藏经破壁而出。
2、1910 部分经典被运到京师。
3. 《尚书》镇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整理编纂的。
4、上古先贤的言行记在《尚书》里,让后人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5、《典籍里的中国》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近千年,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密码在告诉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该去向何方,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德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德知识体系,
6、《诗》《书》、《礼》《乐》、《春秋》,其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来自于《尚书》的五子之歌。
8、大禹,勤政爱民,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仁君,科室建立了夏朝之后,他的儿子启(开始还可以,到了晚年就不行),后来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之后,就整天出去打猎,一打猎好几个月,半年都不回家,老百姓长期没有人来管理,有很多混乱的局面出现,有一次他又出去打猎,又是一百来天没有回来,结果东夷有一个优秀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嫦娥的丈夫后裔,他是东夷的一个首领,他直接把泰康回来的路卡住了,说你别回来了, 这个就是“泰康失国”,泰康的母亲、弟弟也被赶出宫廷,他们就在黄河之畔徘徊,一遍徘徊,一边思考,怎么禹开创了那么大好的局面,到了泰康这就乱成了这个样子了,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心曲表达出来就是《五子之歌》,也就是唱了五首歌,第一首里就提到了“民为邦本,本故邦宁”。
9、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朝为政与唐太宗两个人论政,论的是“君舟也,人水也”,“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0、尚书是政书之租,史书之源。
11.典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史两个手捧着一本书,后来演化成一本册子放在案几上,说明他尊贵,为什么尊贵呢,因为他是规范。《尚书》第一章就是《尧典》,说的就是尧那个时候的规范,那就是勤政爱民。
12、典籍里的中国从典字开始,让它像火把一样照亮过去,更照亮未来。
13、尚书在整理的过程和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个人非常的重要,就是伏生,《伏生授经图》是唐代诗人王维所画,画中的伏生正在讲这个经卷,就是《尚书》。伏生,生在周的末年,到了秦朝当了博士,秦末楚汉战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多很多东西都没有了, 他也是流离失所,但是就在他逃命之前,他把一部《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壁之中,这是他最珍视的东西。后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废除“挟书律”,就是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把秦朝不让看的那些书又拿出来了,这个时候他辗转回到家乡,把那个璧打开,结果那个书已经不是他封好的那个样子了,这么多年,有虫蛀,有烟熏,散佚了好多了,只剩下二十八篇,他是山东人,就在山东讲学,慢慢传到皇帝耳朵里,这个皇帝是汉文帝,汉文帝要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了,就跟伏生说,你到朝廷来讲吧,可是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有办法再从山东一直到陕西了,汉文帝就讲,你不能来,我派人去,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晁错,去到山东,亲耳聆听伏生的教诲,坐在这儿的老人是伏生,听的那个人就是晁错。所以如果没有伏生,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尚书》,伏生授经图: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
14、后人对伏生有一句比较有名的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15、立时代之潮流,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16、“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17、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旧知:典籍里的中国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典籍。
打算怎么作:把典籍里的中国都看一遍,按照复盘三步法进行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