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26961/9008b854a5514df4.jpg)
这几周集中的做了两件事情,两个都是创业项目:
第一个是:“分享后备箱”;
第二个是:“传授技能”
都是做Inception,从“愿景”开始,分析到发布方案。ThoughtWorks学到的技能挺管用,它提供了一套框架帮助思考。
现在第一个Inception已经完成了,第二个正在开始,
在做第二个的时候,我常常想“借用”第一个的思路,让我能“想的少点儿”,“抄的多点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每次尝试这么做的时候,反而耽误了不少时间。
于是,我索性停下来,思考这两个创业项目的异同。然后,竟然让我给想清楚了!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固化,然后实现大规模复制。而固化这又分为两种:把物质需求固化;把情感需求固化;
第一个项目是把物质需求固化;
第二个项目是把情感需求固化;
固化完了以后都会大规模复制;
所以他们两个会那么不一样,又看似一样。
下面几个概念分着说:
1、什么是固化?我觉得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固化的过程:
毫无具体意义的危险呼救声音逐渐变成为一致的语音和语调,猿人利用这个“固化”可以更快速的反应;
语音、语调逐步“固化”成为更精细的发音,有了语言;
语言“固化”在山洞墙壁上,变成了图画;
图画又“固化”成图像,图像“固化”成文字;有趣的是,拼音文字没有经历“图画到图像”的过程,直接把语音“固化”成为文字;
当文字被“固化”在更具有传播性的竹简、龟背、羊皮上的时候,经验就被“固化”为“知识”了(经验、知识的区部不知道你想过没有?经验不能被传递,但是知识可以;经验一旦变成了知识,范围会小但会更清晰);
知识被“固化”在非纸媒以后,产生了新技术时代,多媒体的使用使我们“还原”固化的内容时,有了划时代的进步;
当“知识”作为包裹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论是打包还是拆包)以后,传递手段也迎来了革新,就是internet,互联网使得“知识包裹”的传递手段有了划时代的进步(盗版盘的消失,就是互联网带宽战胜了从广州大卡车拉盘的“带宽”);
知识包裹最终的“固化”结果就是程序;在互联网时代,“固化”的最终结果就是Web服务;移动时代,“固化”的最终结果就是app;
2、什么是复制和大规模复制?
在信息化以前,复制就是制造,拿汽车来说,一台台汽车被“复制”出来,他们功能、外观一样,这就是复制;复制的方法被“固化”以后,就有了生产线;生产“生产线”就是复制“复制者”;一旦开始了复制“复制者”,代表着大规模复制的时代到了;
在信息化以后,有了“软件”这个东西,软件的魅力就是“可复制”,一辆汽车给了你,我就没了,但是一个软件给了你,我还有(这也是后来知识产权运动兴起的原因);对于软件来说,“复制”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制作能写软件的软件”(考你一个:怎么用Java写出一段程序,这个程序打印出自己的源代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自己创作软件”的软件,有人说“等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写代码的时候,灾难就会开始”,你觉得呢?
3、什么是物质需求?
这个好解释,物质需求就是物质需要,要钱,要车,要房,要媳妇(这个比较复杂了,要媳妇如果是为了生孩子,那就是物质需求为主;要媳妇如果为了互相依靠到老,那就是情感需求为主)。互联网产品哪些是满足物质需求?支付宝啊
4、什么是情感需求?
一句话解释,就是为了“爽”,看电影、吃美食、找小三。互联网产品哪些是满足情感需求呢?微信啊
你看,支付宝成不了社交平台、微信也成不了支付平台,根源就在这里:一个满足物质需求,一个满足情感需求。
最后,把上面的全部整合一下,一个互联网产品:
要么就是固化了物质需求,然后利用互联网无媒介成本的传播,传播的也是固化了的物质价值
要么就是固化了情感需求,然后利用互联网无媒介成本的传播,传播的也是固化了的情感价值
我觉得我窥探到天机了,我决定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你有什么输入给我?
多个人窥探天机,减少一下我遭雷劈的概率。
更多文章,去《艺术家死得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