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我们那里很多村子都有围子。
说起“围子”,其实就是保卫村庄的高墙。探其源头,大多数建于清末。当时北方捻军起义,土匪横行,兵荒马乱,人人自危,各村为了自保,纷纷筹钱捐款打造围子。围子一般是用石头切成的(也有夯土的),约五六米高,再和上石灰浆,异常牢固,加以民兵团练站岗放哨,即使有枪有炮,一时也难以攻入,因此围子就成了那个时代老百姓保全身家性命的最好靠山。
我们村的围子,却是一句颇具调侃意味的歇后语“***村的围子——胡扯”。我们村是小村,一共不到百十户人家,又不靠山。村小,自然财力不雄厚;不靠山,自然缺乏石料,因此想修围子是很难的,那么怎么办?也不能敞着大门任由土匪出入吧。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村四周都是树,把整个村子围得严严实实,于是大家因势利形,请人打造铁丝网,细密密地缠绕在树上,从树干一直缠到树梢,竟到打造了一个六七米高的铁丝网围子来,俗称“刺箔”。这乱七八糟、东拉西扯的一大圈铁丝网,看起来确实像在“胡扯”,可你千万不要小瞧这乱七八糟、东拉西扯的这一圈铁丝网,那铁丝可是根根手指粗,老虎钳子都夹不断,铁蒺藜更是小孩拳头大,挨挨挤挤,别说人,就是小猫小狗也休想钻进去。为了村民出入方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留了四个门,名曰:“寨门”。白天寨门大开,村民来来往往耕田种地,夜里寨门紧闭,村里年轻人轮流值班、打更放哨,如有情况,鸣锣报警,大家立刻抬出两三个人才能抬动的大铳(大土炮),对准来敌“轰——轰——”射击。大铳里放的是铁沙子,一旦射击,如仙女散花,呈扇面之势呼啸而来,那阵式即使打不死你,也把你吓得魂飞天外。所以土匪自知大铳的威力,平时一般不敢犯村,也就和村民相安无事。话说有一年冬天的下半晌,土匪不知从哪里抢了一个姑娘,急匆匆从村北的小路向西面的山上跑,姑娘又哭又喊,惊动了村民,不知谁说这姑娘好像是我们村某某家的,大家一听立马不干了,赶紧抬出大铳准备拦截。此时土匪正走在西山的半腰,在白雪的映衬下,人员清晰可见。大铳架好,一声“放”,“轰——轰——”,铁沙子如同雨点般飞驰而下,土匪们吓得四散奔逃,一边用木棍挑起一件衣服使劲摇晃,一边大声呼喊:“不是你们村滴,不是你们村滴——”大家这才放了心,大铳熄了火,土匪们稍作喘息,惊魂未定地翻山而去了。
铁丝网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围子,比起石头围子和土围子来它是既不坚固也不好看,还特别怕火。因为铁丝网是缠绕在树上的,一旦起火,把树点着了,铁丝网就没了支撑,轰然倒塌在一瞬之间,所以打更放哨的另一任务就是防火,一旦出现火情立刻组织扑救。为了以防万一,铁丝网在树林里多层拉扯,层层设防,这就更像在“胡扯”了。
解放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各村都拆除了围子,我们村的“刺箔”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大铳有人说在文革时还看到过,后来也不知去向了。“刺箔”“大铳”这两个为我们村里的安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的“奇巧淫技”,也只留在了那说来不太遥远的传说中,成为村人们饭后茶余谈论的闲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