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到底是啥模样?怎样做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看看圣人怎么说的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博学多闻就不会见识浅薄。做人要以忠信为原则。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怕改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bc8676a30f28834c.jpg)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篇之八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60068a34af8ef854.jpg)
这一章,是孔子勉励大家如何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君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888a56e2f8584fc0.png)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端庄厚重的重,北京话就是“端着点”,这个端,不是端着个臭架子,而是端庄敦厚。人不端着点,就“不威”,就没有正气凛然的那股劲儿。君子这种“重”的气度,从何而来?它来源于“学”。不虚心好学,就会固执闭塞,顽固而不知变通,导致志趣卑下,内心变得轻浮猥琐。“学则不固”的“固”,解读为固陋,就是固塞鄙陋,见识浅薄。当然也有人说“固”是坚固的意思,这样“学则不固”的另一种理解就是“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不认真学习,没学到家,“学”自然“不固”,也说得通。但感觉上还没有达到孔子心目中那个君子的理想高度。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希望培养的青年才俊具有厚重的气质和广博的智能,踏上社会可以从容面对人生的挑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0732c5aeef1c1aed.png)
“主忠信”比较好理解,“主”即事物的根本。就是以忠信为主,做人要以忠信为原则。
“无友不如己者”怎么讲,是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无”同“毋”,意为不要、禁止。“友”,名词作动词用,指结交朋友。“无友不如己者”,君子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这一观点,引起很多人的不理解,认为这样思想境界不高,在交友的实践中也行不通。鲁迅先生就批判过,说这是势利眼。所以有人出于为孔子形象正名,就把它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这样解释字面上也说得通,而且能够显示出孔子作为圣人的那种虚怀若谷的宽大胸怀,同时还打通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果大家都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要求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在现实世界怎么可能呢,这样不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朋友了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7e70c775416bd0ec.png)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历史上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事实上就是要求君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实也不是孔子所首创,孔子梦中的大圣人周公就说过:“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吾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孔子很重视交友要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如己”与“不如己”,拿什么做标准?君子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德行。小人德行不如君子,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7904b6ebd8f9383d.png)
作为交友原则,首先要看对方的德行如何,所谓不如自己的人,其实就是指那种缺少君子风度的小人。君子的气度不同于小人,君子有担当,以厚德载物;君子求进取,以自强不息;君子讲道义,重诺轻生;君子重礼数,温文尔雅。《论语》中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都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在待人处世上不同的行为模式。试想身边一个雷锋,一个和珅,作为君子的你,选择和谁交朋友呢?“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要将小人排除在君子的朋友圈之外。君子不与小人一般见识,两者不对等,自然不会与之为伍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3db5839bd1a1b52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9b4f9dfb4e278fb7.png)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君子交友的三个层次了。交友之先,心里要设定一个理想的标准,主动选择德行和能力胜过自己的人去亲近,以求有益于上进。此可谓“尚友”。其二,当别人有意来交接时,应慎重加以考察,是泛泛之交还是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出于面子不好拒绝,但不可推心置腹,真正的朋友才能莫逆相交。此可谓“慎友”。其三,对待君子之交,则要善于寻找朋友身上胜过自己的长处,既然同为君子,找到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彼此为鉴,切磋琢磨,从善改过,这恐怕就不难了吧。此可谓“鉴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3dbc7f7a8900ee04.png)
“过则勿惮改”,就不难理解了,“过”是过失、过错。“惮”是害怕、畏惧。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说鲁迅。他虽曾狠批孔夫子的势利眼,但在临终前却留下了“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的遗嘱,这其中是否也包括了对于君子交友的反思呢?
本章的成语:
过则勿惮改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0f17549b51f7e372.png)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集解》: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
《论语义疏》:君子既须威重,又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
《周易》:忠信,所以进德也。
朱子: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
程子: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向)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又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康有为:一切虚伪,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不能久,故不诚无物。
张栻:学人重为先。重者,视听言动之际,不敢以易也。夫然,故暴慢远而德性尊,其思必专,其行必果,其守必笃,学之所以固也。不然,则无以持其外,而非心易以入,虽得之,必失之。
郑汝谐:主忠信,尊德性也。择友以辅之,改过以成之,内外交相养之道。
《松阳讲义》:不重而无威严固害事,不重而学不固尤害事。盖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必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读书穷理之功必随得而随失,省察克治之念必乍密而乍疏,在初学之士必难成就,即积学之士亦且多走作。
徐英:轻浮之人,学亦未能深固其根本也。故君子行必威重,学始深固。
钱大昕: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能不贰过而入圣域。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圣贤之学,教人改过迁善而已矣。后之君子,高语性天,而耻言改过。有过且不自知,与圣贤克己之功远矣。
《了凡四训》: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胡居仁:改过最难,须实做操存省察功夫,使吾身心紧密,放辟之心不生,则大本坚固,过失虽觉而不行也。若欲防患于预,须以敬为主,不使须臾慢忽。
程子: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云门隐者按:君子不重(病)则不威(病症),学则不固(病症)。主忠信(治),无友不如己者(方)。过则勿惮改(方)。”
【学习参考书目】
《周易》《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义疏》《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后案》《论语注》《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集释》《松阳讲义》《论语会笺》《十驾斋养新录》《了凡四训》《居业录》《宋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