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人文社科心理
李克富 | 您过“端午”,我过“节”!

李克富 | 您过“端午”,我过“节”!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05:33 被阅读5154次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比如按照文化和习俗,端午这天为“九毒日之首”,男女应该禁止房事,可是又因放假很多夫妻久别重逢,怎能做到不啪啪啪?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 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

端午节是法定的假期,因此我昨天是合法的休息——这对像我这种已知天命却还在为养家糊口而操劳的人,是所能够赋予的第一要义。

一大早就不断接到微信,有祝我“安康”的,也有祝我“快乐”的;对祝我“安康”的,我就回复“安康”,对祝我“快乐”的我就回复“快乐”。有来无往非礼也,我既然做到了有来有往,觉得礼数也就到了。

可在运动时,听到了一对夫妻的对话。

丈夫:“刚才是你们单位小张的微信,祝我端午节快乐。”

妻子:“刚才我也收到了,没给她回。这孩子真没文化,端午节应该祝福‘安康’,哪有祝福‘快乐’的!”

丈夫:“你就是较真儿,年轻人嘛,哪懂这个,哪会考虑那么多。”

妻子不说话了。

我暗自吃惊,没想到这个经常牵着那条脏兮兮的狗出现在我视野中的女人竟然如此有文化!

中午美美地睡了一个饱,醒来见“文化学者群”正在讨论端午节文化。这群是一年前被朋友拖进去的,尽管我不懂文化也不是学者,插科打诨的本事却是他们所不能匹敌的。

已经谈论好一阵子了,主要发言者依然是A和B,俩人有一致,也有互掐。

一致的观点是,都认为端午节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的,觉得如果能够通过祭祀屈原激活国人蕴藏于心底的爱国基因,不仅会使个人梦想更加灿烂,也能促进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早日实现。他俩都觉得,时代需要有著名爱国人物的感召,大众需要通过传统节日来营造爱国主义的氛围。

互掐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一是关于端午的起源。在我看来,A说的“端午本是上古时对火神及夏神的祭祀,楚国人自命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因此予以庆祝;之后,楚国人屈原因政治失意在此日悲愤投江,人们选择端午之日祭奠”比较靠谱,他毕竟对文化习俗是有深入研究和考证的;而B关于“吴国和越国的端午是为了祭祀伍子胥”的说法有些牵强,尽管他也引经据典说了很多。

对于端午史,我所能知道的就是文秀的那首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因此对于他俩的争论可以有倾向,但没资格判断。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互掐的第二点是现代人该如何过端午节:是像古人那样吗?

A说,既然过,就得像古人那样过,尊重祖先的传统。还列举了诸如“修善月斋”“五毒符门”“避瘟蚊烟”等习俗,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B说这纯粹是妄想,端午本来就是南方人的节日,北方人怎么能遵从同样的习俗?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端午的内涵早已不是两千年前的样子了。

待轮到了我说话,问:“你俩到底是在讨论过‘端午’,还是过‘节’?”

这一问,立马让大家活跃了起来,有送握手的,有送拥抱的,也有送玫瑰花的。

我先跟大家分享了上午与文化人的遭遇以及她提到的“安康”和“快乐”,然后就发挥道:

“如果过‘端午’,就得像古人那样过,彼此祝福‘安康’;如果是过‘节’,像平常过的假期一样过也就没什么不可以的,彼此完全可以祝福‘快乐’。”

我说既然是“过”就不能忽略了作为主体的“过者”即人,而一个人想怎么“过”——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是有选择自由的,比如有人想过端午缅怀传统,而有人只想过节放松一下。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比如按照文化和习俗,端午这天为“九毒日之首”,男女应该禁止房事,可是又因放假很多夫妻久别重逢,怎能做到不啪啪啪?

没有了人的文化不是文化

文化应该活态传承,以人为本。因此,当自己在过端午的时候,要能想到别人只是过节,只有这样过,才是“端午”“节”!

这些话,太想跟那些张口闭口“文化”却目中无人的人说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adfcb9f8007:李克富你在家乐得屁屁颠屁颠过节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受你伤害的病人家庭生活是怎么过的?你真不要脸,还在公共媒体宣扬自己,自诩读那么多书的文化人,你要脸不??对了,现在流行不要脸才能赚钱,你多时髦,怎么可能不跟上时代多赚点。
  • 9adfcb9f8007:李克富你在家乐得屁屁颠屁颠过节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受你伤害的病人家庭生活是怎么过的?你真不要脸,还在公共媒体宣扬自己,自诩读那么多书的文化人,你要脸不??对了,现在流行不要脸才能赚钱,你多时髦,怎么可能不跟上时代多赚点。:smirk:
  • 1af7bc728a25:说文化也好,历史也好;说担心显得自己没文化也好,或者说担心祝福的话语说的不恰当会引起什么后果也好,说到底还是恐惧在作怪!
  • 兔莴苣:近些年也有不少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过圣诞节,可到了临近节日的时候,也总会有人转发一些抵制的短信,内容跟爱国扯上大关系。甚至有报道四川一高校学生着汉服高举“抵制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从短信内容看,过圣诞节就是对国家的大不敬,不爱国,是无知愚蠢。那些参与抵制活动的学生脑回路也很清奇!“抵制圣诞节 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这二者之间啥关系?我都不愿意多说啥,如果她们不是作秀,那我真觉得有点脸红。可又一想,我对她们有不合理印象,觉得她们不该太肤浅无知,所以是我的期望不合理。
    我不过圣诞节,甚至觉得圣诞节被商家炒作的太狠了,这洋节跟我没半毛关系,可人家要过跟我也没关系。这跟过“端午”还是过“节”有点相似。过的主体是人,爱怎样就怎样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
    开口闭口“文化”的人,是可以目中无人的。牵着脏兮兮狗的女人,是可以有文化的。是我们-这个人,把他们抬得高了或是低了,跟他们没有关系。以人为本,除了尊重它是什么还要尊重它不是什么。
    安康可以,快乐可以,觉得安康才对快乐就是傻缺的也可以。哦哦,确实有点难,总要忍不住要对第三种人嘚啵嘚点啥😂
  • 怒放的叶子: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对文化传统卫道士来说,“端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符号,需要全体遵循和膜拜。而对只把“端午”当节过的人来说,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原本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相安无事就好,偏偏有些人爱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名号,抢占道德制高点,斥责别人”没文化“,也算是一种群体对群体的暴力吧。
  • bluecafe:端午假期临时起意跑到杭州玩,端午节头一晚,旅馆有端午节活动,本来想参加的,杭州的朋友打电话说一起吃饭,稍微一犹豫就跟朋友去吃饭了。去西溪公园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无常社区的居民在划龙舟,看到简陋的龙头,就没有太大的兴趣观看了,只拍了几张照片。

    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自己买粽叶,包粽子,我压根就没想着包,嫌麻烦。差不多一个月前就开始吃粽子了。现在商品极大丰富,肉粽都是从网上买的,老妈不喜欢,在市场上买回来的花生和蜜枣的,也不好吃。

    按照李克富老师的说法,我过的是“节”,而不是“端午”。

    由此引出的话题是如何“从有看到无”。所谓的“有”就是可见的,而“无”并不是不存在,是不可见。比如苹果落地可见,万有引力不可见;幡动可见,风动不可见!

    笛卡尔躺在床上看着一个蜘蛛就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就是找到了一种理论,或者找到了那种看不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面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事情,有的人完全没看到和感知到,有的人一下子就感知到,还有一些人是慢慢感知到。

    我们对世界和周围场景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这是决定我们认知能力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很关键部分。

    但要真正获得这种能力却很难,要有一个认知的起点:“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第一,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对要素的感知。这屋子里有三个人,你看到了这三个人,这叫有三个要素;而这三个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但你可能看不到——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看不到的。

    第二,能够成就你认知优势的,往往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所谓“清”,其实就是信噪比很高的一个状态。如果你的心不清,信噪比很低,你的认知能力可能就在平均线甚至平均线以下。你知道的东西再多,该知道的、值得知道的东西越少。

    透过要素看到背后的趋势

    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透明的,谁都能看得见,但能从中看出事件的人,才是高人。

    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

    所以有个哲学家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瞪着眼”看,一种是“眯着眼”看。“瞪着眼”看的是要素和细节;“眯着眼”看的是事件和整体。

    所谓“坏战略”,就是“只关注要素,不关注事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瞪着眼看,而没有眯着眼看”。
  • afecc44edfa6: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管是"安康"还是"快乐",不管是"端午"还是"过节",这都是形式,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事实,这“看得见”的事实背后是我们的历史传承,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历史证明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做到了,至于形式重要吗?
  • 33053de55913: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
    而一个人想怎么“过”节——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是有选择自由的,比如有人想过端午缅怀传统,而有人只想过节放松一下。
  • e9eb5bc95fe1:我要做的是训练自己成为咨询师,
    当我对争论双方中任何一方有偏颇的时候,我应该意识到“我”错了,因为他们俩个都是从他们个自的出发点罢了,都有合理性,都是对他们当下的反映。
    事实是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
  • yy点点:把人当人看,说起来多么简单,还想当然地说着自己已经做到了。可是仔细想来,是真的吗?只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从来不说应该,必须,而对自己的孩子又说过多少这样的词语,写下这些,我已是汗颜。心里总是那么多条条框框,把这些标准往自己或者孩子身上框,一旦超出了框外,就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就要试图去改变,最终势必引起对抗,于是争执就产生了。

    作者:点点_249879823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0a140b209d31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 SZ_68de:如果因为别人使用了不同于自己的词语而认为别人没有文化,我想这个人也仅仅是有知识,而不是有文化。
  • 上X青: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过节如果忙着顾不上就只是一个和昨天、明天一样的日子,闲下来了就有时间过个可以快乐可以传统方式的节日
  • 爱变心理战志清:由端午节我想到了三个问题:一、如果屈原当年没有投河而是忍辱负重报老终生还有没端午节?二、屈原不舍身取义人们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的纪念他?三、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那我们的传统文化给人以何种暗示?对于一个人来说,“命”和“义”孰轻孰重?四、不舍命可不可以取义?到底哪些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
  • 欢喜张:无论这些节日的成因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文化内涵是什么,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每家有每一家的过法和滋味。无论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文化内涵是什么,对于我来说,端午是姥姥的味道,是姥姥对我们的贴心,是姥姥对我们的爱。无论你过得是“端午”,过的还是“节”,对于我来说,端午是姥姥和我们的节日,是我会一次一次再一次怀念姥姥的节日,无可替代的节日。
  • 李宜秦:看了这篇文章,惭愧了……昨天就怕收到“快乐”的祝福,看到圈里越来越多的“安康”,还一度感到大家特别进步……原来……😂
  • 衡润心怡:我在端午节期间也发过几个节日祝福,我用的词是端午祥和,祥和是指吉祥,和谐,美好,出自清·赵翼《静观》诗之九。我当时发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斟酌词语,只是感觉端午不止要安康还要身心祥和安然美好。发出去后除了没回复的,回复我的都没有回复我祥和的,全是安康。我都感觉我是不是发错祝福词了啊?有点小尴尬的。不过很快释然了,自我安慰一下,见别人所不见嘛。
  • 晋春77:端午节在我脑子里有的是为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节日,该吃粽子了,仅此而已,再无它,只是比平常多休一天而已。记得小时候常常盼着过年过节,是为了多穿一次新衣服,多吃一点好吃的,现在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吃穿已不再是重心,但是对于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追求也仅限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本如此!
  • 王瑞卿_心理咨询师:节,是人过的,自然由人说了算,把自己当人看,也就能把别人当人看。
  • 于丽萍_ylp:每个人都受自己文化的限制,比方是我,如果我祝谁节日快乐,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我忘记了端午的来由,只记住了节日。我们作为咨询师不要关注求助者说了什么,而更应该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入行太浅,个人的见解,还希望师姐妹多指点!
  • c31f4db95541: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
  • 大力133338:这篇文章展现的是老师的人文情怀。人一定是先于文化,人也一定是重于文化。
  • c2bfe4be48f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房革fy
    2018-06-19 18:28 · 字数 726 · 阅读 1 · 日记本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的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收获,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所以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但不一定接受他的行为。

    比如过端午节,你是过端午还是过节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过法,可无论过哪一种,都是为了让生活有一份更美好,无论哪种形式过,动机都是好的,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比如,我和领导探讨某项工作。领导觉得要去做,只有去做才能了解情况,有效的指导工作。我的建议是少去做,不要去给别人更多的打扰,各人有各人的工作思路安排,让外行指导内行,纯粹是互相浪费时间。就这个问题我们发生了争论,最后我们看到如何达到有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了安全,如何做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我们的动机目标是一致的。

    就如同工作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批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错误,以后做得更好;表扬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被认可,巩固优点,让他人的自我推动力更强,所以批评和表扬,都是为了让一个人更好,只是对方接收到的是什么?就不一定了。有时批评和表扬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甚至批评比表扬效果还好,有时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这要看当时的行为是否有效而已。

    由此看见,一个人是人不是神,他的行为都是为了一份他自己感觉好的动机,但这份动机能否通过这个行为实现了呢?不一定。所以我们在和人打交道时,不要只看到他说什么做什么,更要看到他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由于动机是否受挫所产生的情绪。接纳他的动机和情绪,就是对这个人接纳。当一个人被接纳时,再商讨他行为是否有效,如何做会更好,对方才有可能改变
  • 千江的月:苹果落地可见,万有引力不可见;幡动可见,心动不可见;求助者讲得故事可见,维持他症状的原因不可见。见他人之不见,拨开眼前的迷雾,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功。
  • 王明鹏:1.生活其实就是催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催眠的人。换句话说,我们习惯了日常生活现象,习惯了所见所听所想,一切按照心理最简约化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着,这使得我们更好的融入了现代社会节奏,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失去独特的批判性思维。https://www.jianshu.com/p/068904a2a81e
  • 沧海明月_7cea:过端午还是过节,吃甜粽还是咸粽,求同存异的好,不违法、不影响别人、自己不纠结就好了。
    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同样,传承也不能一成不变。
  • 唐铭含:记得高中时和好友争论,光是粒子还是波,我说光是粒子呀,你没有听过光子么?她说当然是波啊,你没听过光波么?然后翻书一看“光的波粒二象性”,瞬间两人都为自己的无知而脸红继而握手言和。那一幕至今都记忆犹新,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争论暗含的心理状态就是为了显现自己的知识范围更广吧,但是彼此的知识层次又不够高,所以感谢教科书,让我们以后发表言论之前,先翻书。。。
  • L一钧:遵循自我需求,您过“端午”我过“节”。该拜的拜,该祭的祭,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该啪的啪……生活多美好:relieved:
  • 聆心2016:老师,三个“啪”连在一起表示打蚊子:sunglasses:
  • 聆心2016:某天,狼想是时候搞好团结提升问题了,于是大发善心,请羊吃肉。羊不吃,羊说“我喜欢吃草”。狼火了“你个不识抬举的东西”一口就把羊吃了。完了抹抹嘴,对其他动物说“这厮太可恨了,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不吃了它无以教育其他羊”
  • 3bb9c54fcd92:60后人,或多或少赶上半饥半饱。
    幼时在农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今天一个年明天一个十五后天一个清明,造出这么多节令,其实就是给人一个理由吃好吃的!
    说的确乎对,平时地瓜饼子,过节可以吃白面,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这句话不但削了端午的文化,也削了节的快乐,让我师这篇文章顶多拿80分,过节就是吃好吃的。
    即便我师在提到养家糊口而操劳时,对于端午节首先想到是法定的假期,同一个人,在“美美地睡了一个饱”之后便换了,开始长袖善舞,先是围观文化人撕逼,继而按捺不住,亲自参与。
    仓廪实而知礼节。
    低层次的需要没满足说别的都是扯淡。
    一个人来到你面前,不预设,不论断,看他,听他,懂他,就是最雅的姿态,这种姿态会将双方的关系引向深入。
  • f4210be97305:以人为本才是重要的,生活中真正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的又有几人,往往自己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
  • 曲晓岩:面对争论,吃瓜群众如何参与,就看出来水平差异了。

    选择一个观点,摇旗呐喊的,还是处于“感性反应”的阶段,哪怕你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选择围观,或者观而不语,或者双方调和的,这是“理性反应”的阶段,已经能跳出问题(question)本身的局限;

    老师明显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反应,用一个问题来表达:“你俩到底是在讨论过‘端午’,还是过‘节’?”一下子就把争论对错的question的焦点转移到了problem上,非常典型的“悟性反应”的例子,让争论双方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没错,心里熨帖得不行。

    作者:曲晓岩-心理咨询师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11224010/notes/29672277
  • 陶然_0e27:我期待自己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一直站在对方框架里,把对方作为一个“人”来尊重。
    按对方眼里世界的样子去与之沟通。给予足够的尊重,不强求对方与自己保持一致,不对对方做自以为是的评判,
    只是见他见我,保持言行的自由。
  • 784e0c2f8f6e:言语的背后是生活,语言的背后是态度。为什我们常见书上说美女和书生在一起?那是因为书是书生写的。要是屠夫写的内容就可能是美女爱上个杀猪匠。 身份不同说的内容也不同,所谓文化都是文人说的话。民俗才是普通老百姓约定俗成愿意追随并传承的,比如:过年。各说各的话,各过各的节。
  • 流动的温暖:以人为本,别被节“劫持”。
  • d5c390caf068:传统节日一定依托于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多半是家族传承的,我们过节都会延续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仪式,所以每到过节,不管是习俗还是文化都会唤起内心沉睡的一部分
  • 1af7bc728a25:其实,对李老师说的“安康”还是“快乐”的祝福我个人也很关注,自从知道了应该祝“安康”不应该祝“快乐”,并且知道不应该祝“快乐”的原因后,就会有意识的去祝“安康”不祝“快乐”了,感觉那样会很没“文化”。从李老师的文章里读出了抽离出来的另一种解读:是过“端午”还是过“节”,一下就从卡住的地方跳出来,来了一个皆大欢喜!这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呀!是“人”在过,主题永远是“人”,所以只要是“人”过什么,怎么过,怎么祝福,怎么解读端午,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都好都好……
  • 王振法:既然是“过”就不能忽略了作为主体的“过者”即人,而一个人想怎么“过”——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是有选择自由的,比如有人想过端午缅怀传统,而有人只想过节放松一下。本来还为自己关于节日文化了解太少而感到汗颜,到此,不禁释怀了:smile::smile: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过节?过端午?谁在过?在哪里过?
    我老家端午节那天一大早,天亮之时,家里的男主人或者女主人,需要去摘桃枝拔艾草,插在门上,窗户上,铺在床头上,然后还要用艾草煮鸡蛋,家里所有的人都必须吃一个。粽子吃不吃的反倒不重要。
    还要用漂亮的花布,五彩线,填上艾草,香,和朱砂缝香荷包,学龄前儿童必须佩戴。还要用桃木刻小人,佩戴在身上。辟邪,防蚊。
    这些风俗现在哪还有啊?
    我的婆家离我的娘家只有80km远,过端午节只插艾草,吃粽子,鸡蛋反倒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
    作为一个喜欢吃粽子,鸡蛋的人,昨天的端午节是在商丘过的。在酒店早餐上选择了鸡蛋以及粽子。鸡蛋并不是用艾草煮的,粽子也是现在小巧玲珑型的。也没有听商丘人说过端午节的话题。
    昨天从商丘赶回来已经是凌晨一点多,时间上已经是五月初六,家人都睡了,今晨困得要命,一直睡到七点半,虽然有四天不在家,但总不能白日宣淫吧🙄🤔😜
    过节,是谁过呢?怎么过呢?
    写到这里才觉得是谁在过节更重要?怎么过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 天朗气清_d2f2:最具活力的文化,必然具备包容性。愿过端午的,尽管安康,愿过节的,自可快乐。谁也不嘲讽谁,谁也不妨碍谁。而包容的底色,是自信。
  • 天朗气清_d2f2: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
  • 媛姐美轩:到底是问候“安康”还是“快乐”,在于“人”赋予的意义。任何文化远离人,同样没有意义。过“端午”还是过“节”最终都是满足背后每个人的期待。
  • 孙丽芹_520:刚过完年,朋友送了几个南瓜。

    对于我来说,通常的做法做法有南瓜粥,南瓜馒头,红枣南瓜汁,简单的蒸着吃,等等,且不说它的营养价值,如果偶尔想在美食上创新一翻的话,南瓜这种食材,可以做出很多美味。

    有一次,做的早餐放到朋友圈,二姑给点了个赞。小窗聊起来做饭的事,我说:二姑,你也可以蒸着吃,也挺好吃的。二姑:过年就没南瓜了,有也都扔了,咱们这里不能把南瓜留着过年,有种说法不好,南瓜的“南”同“难”,所以都不留到过年。

    反观自己,因为上学的原因很早离开家乡,所以很多家乡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风俗文化对人的影响。科学家认为,如果不考虑人们的关系网,我们很难理解个体。

    集体无意识最早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概 念, 它揭示了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深层方面,是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众所周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此后,对无意识的研究就一直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集体无 意识的发现就是这一领域又一划时代的成就。

    文化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比较当下各地区的民族的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政治、经济、语言、生活习惯、 社会结构等因素都会对一个地区、一个种族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 类的心理活动也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形成、传递以及发展。

    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追求自尊、 自信、自强的心理特征,我们就会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所以文化与心理这二者 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彭凯平这样认为。关于这种观点,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分支,即文化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的创建者冯特早年创造过一个心理学上的流派叫做民族心理学,是通过对 不同地区的神话、传奇、典故等进行分析,来了解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这 可以看作是文化心理学的早期基础。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受文化场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很大。文化心理学就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 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 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由此,通过对文化的理解,我们也不难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了。

    作者:孙丽芹_心理咨询师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a326fe899eb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 泡芙小姐01:人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 付海霞_3107:过“端午”还是过“节”,看谁来过,和家族文化传承有关,你说这样过,他说那样过“我”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 王冬青_a475:再认真点哈,那粽子也不该吃,只能扔粽子,因为最初人们是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躯体而往河里扔食物的。
  • 老连Alian:文化的传承说到底是为人服务,过节也是以人为本的,邓小平曾经说过.三个有利于~.在这里也可以套用一下,只要有利于人们生活幸福快乐,何必去追究什么到底是什么
  • 觉悟_b2f4: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
  • 清净_6584:不回答提出的问题,而是提问“是过端午”还是“节”?这是见他人之不见的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吗?
  • Z沙漠胡杨:节,过不过怎么过,取决于被它唤醒的共鸣部分。有人乐在与古人共情,有人乐在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人只想吃口粽子,而孩子喜欢系在手上的红绳,开心讲述着绳子会变龙飞走的传说。所以,不用要把自己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 杨芳_沙盘游戏师:在过去的这个端午节里,看看青岛旅游的人群就知道:对很多人来说,这主要是个阖家团聚的“节”。对留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着粽子,看着电视解说的我来说,这俩个词并无不同~
  • aa192dca9d85:主要看关注点是什么了A.人 B.端午 C.节
    各取所需。有思想目的,有休闲目的等。一样的日子,不同的过法,其实大家每一天不都是这样吗?只不过是在特定日子里放大了罢了。
  • 窦泽燕:习俗是传统的,节日的意义也可以因赋予的人而异。作为传统,需要去发扬和传承,这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作为节日,更需要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不管是谁,使每一天都具有自己的意义更重要。
  • 07614337c586:本为一体的端午节,老师将其一体分为二“端午”和“节”,分别进行解读,太佩服这种“见他人之不见”的本事了。当然,也可以说这种人太较真儿。

    较真儿好像有点偏贬义,觉得某人有点钻牛角尖的味道。细想较真儿是一种钻研精神。苹果落地,我们从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苹果落地而不是往上飞,基于这种思考,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它(万有引力)一直都在,而我们视而不见”。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慧能不识字,但他心明眼亮,不被外表所迷惑,直指问题核心。核心也就是经常说的question背后那个problem。

    求助者经常问一个问题“我怎么办”,搞不清楚问题“是什么”之前,恐怕没人会知道怎么办。想想“咕咚来了”的故事,兔子做了什么就不害怕了,因为它找到了“是什么”。咨询师是协助者,最终找到并解决问题的一定是求助者自己。
  • 漠上苍穹: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过了二节,既过了端午,又在节日休息了,顿时幸福感倍增。
  • 怡然风轻:文化,假如成了“文化人”用以标的自己身份的标志,就已经偏离了文化本身的涵义。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文化人”。
  • 当下宁静:“安康”两个字让我这个没文化的人开始反思文化和习俗的意义,一句“端午节安康”比我说的“端午节快乐”显然更有诚意,更能让被祝福者感受到一份厚重的感情。同样,如果能对“五毒月”作出更为全面的分析,是不是也有利于让我们过上更为健康和节制的生活呢?
  • 猫猫在路上:反正我在文化人反复提醒下,还是坚持用“快乐”问候端午。这个行为反映了上班一族对节假日的渴望,对于我来说,端午的意义就是终于可以放假休息了,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看了老师文章却让我稍稍反省了一下,自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敬仰确实草率了些,毕竟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啊,是人家拿生命换来的我们每年的假日😊
  • 骑着蜗牛看风景V:童年的端午节,吃粽子、吃鸡蛋、戴五彩绳;中年的端午节,包粽子、煮鸡蛋、搓五彩绳。年龄不同,关注点不同。
    跟着老师学习,才知道今年的端午节,原来是快乐的"端午"节。
  • 闻岱:对李老师说的:节是人的文化,高度赞同。的确,是不是节,不在习俗,在人本身。春节去看望一个罹患尿毒症晚期的熟人,他家冷冷清清,几乎没备年货。我问:怎过年?他答:想想下年就成照片了(遗照),今年实在没心情。他家人听这话,都哭了。对他家来说,那还有节的概念。
  • 七月的简书:你过端午我过节,太多节日现在倍受争议,我不理解为何要争议此事,爱过的过,不爱过的不过,通过争议体现的是“文化”还是亚文化,不过也许是在讨论中升华,毕竟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争论了解很多事实,比如老师这篇文章,不看的话我不知道端午还有不能同房的说法。
  • 张凯丽1985:“见他人所不见”,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胸怀👍
  • 心语花香:日子还是平常的日子,因个人思想的不同被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站在这个角度既无“端午”也无“节”。
  • 刘丽囡:人先于高于大于文化,似不似类似关系和教育?过休息放假节就快乐,过传统文化节日端午就安康,多通透啊。通俗点讲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呗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您过“端午”,我过“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o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