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1)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3-02 08:06 被阅读0次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就是记事文发展的里程碑。

在《左传》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分国记言的《国语》。这部书一面以《尚书》为范本,一面又初步体现出了记言时铺排恢张的趋势。《左传》不仅从《国语》里取用了一些素材,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它铺排恢张的特点。它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述得层次分明,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不过,它不能算是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因为它是对《春秋》进行说明的,它的顺序也是依着《春秋》的,而《春秋》的编年并不是自觉的系统,还有很多中断的地方,并不能称作一部“书”。

到了汉代,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制,他的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多万字。十二是十二个月,是地支;十是天干,八是卦数,三十取自《老子》中“三十辐共一毂”的意思,表示那些“辅弼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表示人寿之大齐,因为列传是记载人物的。不过,这也只是用数字的哲学作为系统,并不是逻辑的顺序。《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以剪裁与组织见长。不过它最大的贡献,是对人物的描写极为传神,这是相比于《左传》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左传》只是以记事为主。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整个汉代可以说是赋的时代,赋的特点是铺张、排偶、用典故。西汉时期记言、记事的文字,都还是散行的,语意简明;但是到了东汉,人们就开始在散行里夹杂了排偶,到了汉魏时期,排偶更是盛行。西汉时期的赋,虽然也用排偶,但是还比较自然;到了东汉和魏晋时期,句式越来越工整,典故也越用越多了。西汉的普通文字,句子很短,最短还有两个字的,东汉的句子就长起来了,最短四个字,到了魏时期就更长了,往往要上四下六或者上六下四的两句才能表达清楚一个意思。于是“骈文”(又叫“骈体文”)就出现了。骈文带有抒情性,而且句式整齐,对偶工丽,声调和谐悦耳,很是为人所喜爱,成了一种不废的体制。

南朝梁的昭明太子在他的《文选》里第一次提出了“文”的标准,可以说是骈文发展的指路牌。这部书里没有选经书,因为经书过尊;也没有选史书,因为史书“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不能算文;也没有选诸子的文章,因为它们“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为本”;当然也没有选“辞”,因为它是子和史的支流,算不上“文”。那他选的是什么呢?

他所选的只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之作。“事”是“事类”,就是典故;“翰藻”兼指典故和譬喻。典故用得好的,譬喻用得好的,他才肯选在自己的书里。这种作品好像各种乐器,可以让耳朵愉悦;又好像各种绣衣,可以让眼睛愉悦,这才是他所认为的“文”,和经、史、子、辞的作用不同,性质也不同。后来,梁元帝又提出,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才能称作“文”。这种“文”大体上专指诗赋和骈体而言,但相当于应用文体的奏章等,并不包括在其中。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wk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