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谈(十三)

作者: 意禅_3553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03:09 被阅读32次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旧官府联管窥

    关于旧官府联的起始,目前还缺乏研究。南宋理宗淳祐年间,有个清官叫余玠,他权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他入蜀后,立志清除积弊,在官署大门悬贴对联一副: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表示将以十年为期,决心把四川治好,又在招贤馆书联曰:

    老子亦常来侍候,

    诸公聊复忍斯须。

    表示他愿意和儒士经常会见,欢迎他们。

    这两副对联说明,至迟在南宋,官府联就在应用了。官府对联,至清代极盛。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官府衙门的大门、厅、堂等处多有悬挂,这类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官场风气以及社会、阶级矛盾等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类对联的内容也很丰富,今天看来,平庸陈旧的居多,但也有不少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佳作,他们大都出自清官、名士之手,继承着一种优良的传统,有可供汲取的精华。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广州查禁鸦片时,厅堂上挂着他自题的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联系他在禁烟运动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对这样一副情操高尚的对联,绝不会因为它挂在旧官署里,而漠然置之的。

    封建官府,是地主阶级实行封建统治的工具。它经常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人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涉到社会的安定。了因此,一般说来,皇帝总要求各级官员忠君爱民。所谓爱民,就是“为民父母”。这“父母”怎么做?有些官府对联做了回答:

    官名父母须慈爱,

    家有儿孙望久长。

    江南各州县,常用这样的厅事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些联语的作者认为,“父母”官儿应让老百姓有条活路,能够生活下去。虽然他们的目的同样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和不顾人民死活的贪官暴吏相比,总算还能想到老百姓。

    百姓不可欺的思想,在旧官府对联中也有所反映。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这些作者把欺人和欺天、负民和负国等同起来,要求自己不欺负老百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含混的强调一个“心”字,即所谓:

    当官期于物有济,

    凡事求其心所安。

    怎样才能心安?他们主要强调省身克己,廉洁奉公。有几副对联可以反映这种思想: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

    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后一联是某边地官员到任时的表态,颇有点良心。

    “两袖清风”,是一种美德,是对廉洁官员的褒语。明朝弘治年间,一吏部尚书曾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仕于朝者以馈遺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可见用对联公开表态,决心廉洁奉公的事儿,至迟在明代中期就有了。

    还有一些官府联侧重表达官员为政的体会和感慨,其中颇有可观者。如: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作者强调为政应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有创造性。这是一般因循守旧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但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身为封建官员,能知世上苦人多,也不容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此联作者所说的“太要好”,是指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一味建“功”,向上级报喜。他认为这样做的人,也是出于私心,想借此一途向上爬。

    封建衙门多冗员,办事效率极低,一些有为的官员常常对此兴叹: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旧官府对联中,关于办案防冤的对联也值得注意。“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封建王朝的司法,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不过事情还有另外一面,确有少数清官能够执法严明,自觉不自觉的和贪官,豪强势力做斗争,有些故事还被后代传为美谈。

    有一联曰:

    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化,善人总比恶人多。

    有一日闲,且种汝地;

    无十分屈,莫入吾门。

    上一联主张德化。下一联劝百姓轻易别来此地。

    在封建时代,要执法公道是很困难的,然而,总有一些清官为此而斗争,下面的三幅对联可以反映这类官员的心理: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丹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

    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

    作者认为办案人员必须极为慎重,如果手中红笔点错,必然会起到反作用,执法严明,亦应如头顶“白日”,既照到显著的地方,也照到隐蔽的地方,谁也不能逃避。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旧官府对联中关于科举考试的也值得一提。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实行以后,舞弊的事不断发生,当时,学馆、试院等处都有悬挂对联的习惯,其中有些对联强调公正,严惩舞弊者。

    福建贡院联: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需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不讲情面,而且公开表明态度,这精神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虀暮盐,我亦寒士;

    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才。

    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

    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实于心不忍欺。

    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不公道将意味着什么。他们爱护人才,埋没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觉反对舞弊行为。

    清初,有个对联能手叫李渔,他在明末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很遗憾。后来官府请他为江南贡院撰联,他写道: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关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期许坐斯堂,务擅空群之识,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他把至公和偏激的厉害关系,说的相当透彻,有启发性。

    清末有个赃官贴出一副对联: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群众给他做了补充: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至于考官营私舞弊,在封建时代更是司空见惯。一些讽刺考官的对联,足以反映这类情况。如雍正年间,有一联讽刺顺天乡试的正副主考官顾、戴二人: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睛。

    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受贿,有位穷秀才在试场门口提了一额一联。横额:“口大欺天”,联曰: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内嵌吴省钦三字,对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提了抗议。

    今天我们研究旧官府对联,主要把它作为史料,从中了解一些历史现象,其中的精华,也可批判继承。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对联漫谈(十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联漫谈(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c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