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轶事汇编》里有一个典故:南宋官员钟弱翁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极力撤掉原来的,并自立名目,重写一额。然而他的字实在不好,周围人都为此苦恼。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阁楼。钟弱翁和部下官员侍从兵士就过去围着站在下面,看塔的匾额,上面写着"定惠之阁",但落款上题写的姓名模糊不清。 弱翁随心所欲地加以批评,让一个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额,寺僧揩擦后走近观看,竟是颜鲁公颜真卿写的。弱翁回头对下属官员说:“这样的好字,为什么不刻在一个石碑上?”传说的人把这事当做笑话。
这个故事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是人的弊病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自我炫耀,挑剔别人以显示自己的博学。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好为人师”,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显然,这种行动是让人觉得讨厌的。
朋友A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时的工作业务性比较强,需要经常向主管上级B汇报解决方案和困难等,以便更好调配资源,解决问题,使工作顺利开展。某天聚餐的时候,A向我诉苦,说工作没法干了,我还以为他工作太辛苦,却原来是因为他们单位新来的一位上级C。新来的上级C很年轻,与B同级,虽然不是他的主管上级,但是C意气奋发,觉得没有什么他不懂的,总是喜欢指点江山。每次朋友A向B请示业务或者反映困难的时候,C总喜欢插上几句,总是说这个事这样这样做就行了,没什么困难的,很简单的。B上级虽然业务强一些,但是平时就是拍板或者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听C这么一说,以为朋友A的工作不到位,这么简单的怎么总是还说困难,是不是工作不积极之类的,搞得朋友十分郁闷。而实际情况是,C对业务不熟、水平也有限,提出的解决方案和给出的建议总是不太实际,真正操作起来问题很多,经常来要推翻重来,导致工作效果十分不理想,给朋友A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这个故事中的情况,估计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有的人本身水平,能力不高,却“好为人师”,总爱指导、教育别人,给别人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困扰。由此看出,“为人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条件:自身在某一方面的水平、能力高于被指导对象,能给指导对象真正的帮助。如果自身没水平、没能力,自以为是还去指点别人,那就是不可取的了。
朋友D脾气很好,性格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旅游,周末经常组织朋友一起开车去自驾游,D自己有车,所以平时出去免不了接载朋友。有一次,我们自驾游,D开车,F坐副驾位。旅途中一开始气氛还挺好的,但是坏就坏在F这张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F就在那指挥D开车,这边道直去快一点啦,那边也可以转弯的啦,你选的路走远啦,不用那么早就刹车啦……慢慢的,D的脸色由晴转阴,后来直接把车一停,吼了一句“你能耐你来开吧!”本来D的驾驶技术也是不错的,就算F的驾驶技术的比他好,但是F的碟碟不休连我们坐在后面的人都听着烦,也难怪D生气了。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一类人,喜欢时时指导别人,从不考虑到别人的意愿、需要和场合。由此看出,“为人师”还要考虑到指导对象愿不愿意接受,也许你在这方面的能力水平的确比别人要好一些,但是别人觉得没有必要学习,你就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强迫别人接受。同时,“为人师”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需要,对你好的东西对别人不一定好,比如开车习惯,阅读习惯等等。
喜欢“为人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要具备“为人师”的能力和水平,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需求,并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方式,给别人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如果你的指导帮助让人“春风拂面”,使人真心感激,欣然接受,那这种“好”未尝不可,否则,这种行为只能让人感到厌烦和无法接受。
(部分资料摘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