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期其他的情况
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受沙皇俄国保护。外蒙古再度向北京政府提出回归的意愿是因为俄国的革命焰火,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蒙古全境重归祖国,意味着中国版图在辛亥革命后达到最大值。
1911-1927这十六年是百年中国唯一的一次黄金时代,与晚清新政和袁世凯时期打下的基础有关。银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银行本位制得以实施,“袁大头”使得币制统一有了好开端,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初现端倪。此间中国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十五,位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
五四运动也给学生群体带来了其他的变化。蔡元培已经意识到学生运动的失控和负面效应,那些单纯的学生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为胜利而陶醉,自我约束力则越来越松懈;学生运动的动机和背景变得越来越复杂。街头政治成为流行,无政府主义得到扩张,热情越来越多替代理性,民主的方式、法治的框架都已经被抛到脑后。
对于五四运动的理解,官方说法是从中国社会从现代转入近代,而最现实的一个转折就是加速了北洋内部的裂变,使得北洋政府本来纷纭的矛盾尖锐化、公开化,继而变为互相指责的不可控局面,尤其是加速了皖系和直系的分裂,导致了亲日的段祺瑞势力的没落,北洋政府对于局面的控制变得奔溃。
巴黎和会后中国知识界对欧美思想文化转向不信任,有意识地抵制西方
巴黎和会上美国对于中国的“背叛”,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崇拜美国转向否定美国,中国知识分子寻找着新的偶像,而俄国革命和俄国的做法,恰到好处填补了这个空白。
中国现代史的走向收到两个国家的钳制:日本和俄国。对于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北京政府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也正是由于此苏维埃政权对北京抱有浓重的敌意,在梳理好中国各政治势力关系后,苏维埃决意利用中国复杂的矛盾,着手培养敌对势力,甚至以输出革命的方式,来反抗和反对北京政府。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放弃在华侵略之权利及庚子赔款,恢复正式邦交,此举让中国人激动万分,整个舆论界在对待苏俄的问题上,已迅速由盲目的反对态度转向惊奇的疑信态度了。随着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广告民众不由自主地“左倾”,希望走上俄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0年的直皖战争及其影响
此时的徐世昌更倾向于沿用晚清旧制,重新恢复地方自治,中国的疆土很难用统一的政策来驱使;而段祺瑞还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上湖南省首先“自治”,公民直选产生了第一届省议会。1919年12月冯国璋的离世加剧了北洋政府各派别的分裂。吴佩孚率先发难北上,曹锟、张作霖等遥相呼应,声讨徐树铮背后的皖系段祺瑞,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七天时间皖系迅速溃败,段祺瑞下野。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很大,此之前军阀对于政治的干涉只是权谋操纵,直皖战争后武力走向前台,变成明目张胆的干涉,共和政治进一步虚假,中央政权更加孱弱。
这个时候的中国,以温和而理性的方式探索出路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知识分子正变得绝望而激进。如陈独秀将《新青年》变成一本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彻底左派,对梁启超等人观点进行激烈论战。
梁启超认为,在欧美最迫切的是改善劳动者的地位,而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使多数之人民变成劳动者。中国老百姓首先关注的是“有业无业”,而不是“有产无产”,因此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鼓励发展生产,以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序以及中国贫困落后的现实,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步走向社会主义,而是要先开始原始积累,经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梁启超并未反对社会主义,只是主张循序渐进,坚持改良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在他看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枪阶级”和“有枪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阀之间的矛盾。
随着直系控制时局,清洗运动开始,徐世昌依然坐在大总统位置上是因为曹锟(吴佩孚)和张作霖找不到比徐更合适人选,靳云鹏这个内阁总理基本成了傀儡,以吴佩孚为代表的第二代军阀登堂入室,正式控制中国的政局。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第一代军阀多为前清留任,有比较好的家庭和知识背景;而第二代军阀则大多出身寒门,有浓烈的尚武精神,相信枪杆子的力量,也更懂得利用民众和水喝的情绪,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喜欢扮演民族主义者的角色。
1921年10月严复去世。过去才是孕育未来的最好载体,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尽管很多人将这称之为保守;国人似乎更热衷民主,只是分不清宪政民主和暴民民主;如果改良可以救国,为什么要革命?如果清室立志改良,为什么要代之以民国?民主在西方是个政治概念,在中国则成了社会概念。政治上的民主无从落实,社会上的民主放浪走形。乱世之中,民主成了无秩序、无操守的个人生活行为的借口。严复带着这样的困惑离世,他的墓碑上镌着四个大字:惟适之安。
1922-1923 黎元洪复职到曹锟当选
此时的北京政府由于五四运动与各国关系紧张,导致财政危机爆发。新上任的梁士诒内阁赦免了曹汝霖、陆宗舆,向日本示好以重新借债,引发吴佩孚的不满导致梁士诒离任,吴的这种态度又引起了张作霖的排斥,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由于部队训练及经验不足,加上缺乏南方的有力支持,奉系战败。
北京政府完全由直系控制。后张作霖宣布独立,不受中央拘束,东北三省实行联省自治。
1921年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意图再发动战争推翻北京政府。在不足总统发选举规定人数的前提下,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独揽政务、军务、内阁任免,“乾纲独断”。直奉战争张作霖私下与孙中山达成一致,合攻吴佩孚,却遭到陈炯明的暗中阻挠。
直奉战争的胜利让吴佩孚如日中天,执政思路是:“法统重光”,迎回张勋复辟时下台的黎元洪总统(在他们看来不算主动辞职)补齐任期,以此赶走徐世昌,恢复到第一届国会,这样南方孙中山也就没有了借口,可以此统一南方,取消南北政府,另组合法政府。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辞职, 后陈炯明发动针对孙中山的政变,驱逐孙,南北总统下台。
6月11日黎元洪复职,政府大权却被曹锟和吴佩孚捏在手里,在曹锟眼里黎元洪的复职纯粹是为了填充徐世昌下台的空挡,为自己当选总统铺路;而黎元洪任期也应该是累计完成黎继任袁世凯担任总统的任期,只有一年。
1923年5月爆发土匪袭击豪华列车“蓝色特快”,将中外人质挟往临城事件,让黎元洪政府在西方势力出现了信任危机;国内方面夏天爆发的向政府讨薪事件中,直系将领冯玉祥也是直接鼓动者。
1923年6月黎元洪辞职。共和,宪法,这些珍贵的字眼就这样在派系斗争中洗尽了全部光泽。
10月曹锟通过贿选,当选第五任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曹锟,声讨曹锟贿选窃位。10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