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38分29秒,这个整个纪录片的播放长度,我只看了两眼,开始和结束,没敢跳过一帧,尽情的感悟着这个刻画着真实、交叉着朴实、传承着传承的乡村纪录片。
可能是因为我在山东待过四年的原因,倒是对着操着一口地方话的纪录片莫名的亲切和熟悉,当然更是因为它拍摄的很反映现实,尤其其中很多人经历的事正是我曾经经历的,现在依然不能忘记的,看到又能回忆的。《乡村里的中国》其实也是中国里的乡村,是新一代逝去的人的纪念,也是对新一代生活人的鼓励。
我喜欢看纪录片,喜欢看文字转换后的视屏影响,每次都能给我以感悟,再看又有新的感悟。
2013年我还没有手机更不用说电脑,自然是看不上很多优秀的记录片和其他优秀作品,这一年我刚刚考上山东的一所大学,去的路上,乘火车,去之前专门找来高中的地图按照比例尺计算着从安徽到山东的距离,全出来写出来,估算着应该也需要六七个小时吧,后来到了市区买了火车票才知道距离也就4个小时车程,比我算的时间还要少。
一路上,我惊喜又静静的看着火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庄稼地,看着植被发生着不太大的变化,想着新学校的一切一切,山东,齐鲁大地的威风我要好好的领略。
(此处是由于拍摄地在山东引发的一些回忆,且暂停,还是书归正传说记录片。)
整部片子我也说了时间我没敢或者说没舍得错过一分一秒,370多天1000多个小时素材剪辑成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留下的不说都是精华,绝对都是精彩和用心的雕刻。
其中我比较感触的以至于让我忍不住哭的有三个地方,其一是杜深忠的女儿出嫁,拿出的邹邹巴巴的两万块钱的时候,养女由大不由人终究是要离开这个生她长养他大的家。“都把我养大了,现在还要搭上这些钱。”这是女儿又哭又笑的对父亲杜深忠说话,让人听了也是又想哭又想笑,生活不易,诸事不易,愿她出嫁以后的生活平安喜乐幸福。
其二是磊磊(杜滨才)在伯母的陪伴下去看了自己离异的又改嫁有新家庭的妈妈,17年没有见过面的妈妈,一见面拥抱却只能低头任凭指甲攥的手心生疼不敢说话不知道说什么的妈妈,终于说话了:我今年23了。其三是最后磊磊在村里的“春节晚会”上唱的一首《父亲》透过镜头可以看到他唱歌有点声嘶力竭,眼圈泛红,可以看到他父亲扭过身子偷偷擦泪,可以看到在场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为之动容。
片子很长,看的很多,思忖良多,有共鸣的感悟的地方更是数不过来,但是唯独这三个地方让我记忆深刻,由于篇幅原因,我就诸多精彩中的这几个小点写写吧,其余的东西以后还可以再写,因为能让人感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落伍的,这是个人情时代。
关于第一点是人情事故中再平常不过的特殊的喜悦离别,不管是在古代的六礼征纳中,还是现代的出嫁喜事都脱离不了的是不舍。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谢谢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成长的过程中多是叛逆和青春不羁,可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就是杜深忠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的都是自己尽力而为之后的更进一步的付出,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不管是什么样的陪嫁,就父母予子女而言,万紫千红的彩礼和一句爱的叮咛的分量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婚礼习俗不变的人情味。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参加一个大学同学的婚礼的场景,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婚礼真的是哭和笑皆存在的,哭的很伤心也是高兴的一种表现。
“婚礼的时候不要搞煽情,正常进行就行。”
这是刚穿好新郎服的同学在电话中和婚礼主持人说的一句话,作为伴郎我也觉得是,开开心心走完流程迎娶新娘今个就算是圆满了,不要太矫情。
可能是三十而立未到,结婚事情不急,所以于我而言婚姻不是非得序时进行的,而且任何人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这样大,张三不在还有李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水里游泳的鱼和吃到我们嘴里的鱼也都不是一个好与不好就可以分辨的,谁又能说“被吃”不是另一种幸福和价值的体现呢,哈哈。
说好的不煽情,她说就要做一个七秒的鱼,记不住伤痛却要婚后依然向前。
配合做完迎接新郎新娘上台的工作,我们就列席在旁边等待真情告白什么的,然后主持人搞事情啊,来了一个新人给双方父母敬茶环节。
“然后请新郎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敬茶......”
“扑通......”没有接茶,而是直接跪在了地上,跪在了生养自己的爸爸妈妈面前,白色的瓷砖和膝盖来了一次完美的融合,清脆的声音别一般的滋味。他双手放在地板砖的两边缝隙处,头径直磕在地板砖上,只有不断的弯身子磕头,没有抬头,满脸的泪水打湿了地板砖,不敢抬头,任凭我和其他人怎么拉感觉像是一个石头,很重,纹丝不动。还是起来了,拥抱着父母,看的我心一紧,看得我也很酸楚,这就是血浓于水吧。同样,新娘的父亲也是嘴上说走终于把你“赶出门”了而背过身暗自伤心,一个大男人内心的脆弱也被女儿的出嫁彻底击碎了,没有声音的哭泣、没有眼泪的伤心才是真的不舍。
第二点和第三点就连在一起说吧,本质上是现代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穷等等问题,单身汉很多,结婚又离婚的离异家庭也不再少说,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他们的生活应该就和别人有很大的不一样,很懂事也很有脾气,很知上进又愤世嫉俗,很想有个家但是很讨厌目前自己生活的“断壁残垣”的家。镜头中每一次拍到磊磊的爸爸,我都不经意的看到他眼神中的无奈和愧疚,尤其是冬至后的镜头,新年劈柴的时候,明显多了太多的白发,鬓角白很多,收到苹果钱的第一刻也给儿子打去电话,没钱打电话,太简单的话语太温暖的亲情。相必,他最大的愧疚就是没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完整的家。
十几年的时间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成年了,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故,更懂得了没有目前哪来的自己,这种亲情和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是因为这种或者那种原因她离开了这个家庭,我想绝对是有十分的百分的千分的万不得已的苦衷,不然,没有哪一个母亲会舍得自己的孩子。一二十年的光景,磊磊的妈妈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但是相见一刻的相拥,默然不语的相泣,什么埋怨啊仇恨啊就都九霄云外了。
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独特,独特中独立自主尤为明显,而且有种争强好胜的心,生怕自己什么比别人差,实际上,不是为了事事都要搞第一,而是想做一些事,尤其是可以收到表扬让自己优秀的事,去让自己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是冲淡内心因为家庭的不自信。
十几年没有见过的父母,从还不懂事就离开的妈妈,再见,就是陌生人,而且是一个你知道名字本该再熟悉不过却一定映象都没有的人。懂事之后知道了她家的门,也知道了父母离婚的一些细节,但是从没想过要迈脚去这个“妈妈的新家”去看看,怕,怕尴尬,怕一见到这个陌生又想打破陌生的人会不知道如何自处。于是每当问题,都说等以后吧、等长大以后吧、等以后再看吧......其实内心无比挣扎,无比难受,再想自己究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如何面对她见到她,告诉自己想多了。到了门口,脚步明显慢下来,就像长跑后灌了铅,很艰难的挪动;到了她面前很生硬的拥抱,就像第一见到外国人的打招呼方式,手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到了屋里坐在她旁边始终喊不出一声“妈”,就像嗓子得了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低头低头低头成了自我觉得最规矩的对待方式。
亲情归落到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有太多难以言状的痛和苦楚,也有太多诸行不易的酸苦,好在有一颗强大的心,就像磊磊真的很优秀,不仅学习成绩好,还考下中级导游证,倒不是说成就多斐然,而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我要点个赞。
所以啊,没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容易的,尤其是乡村里的中国,更在认真的活好一年365天,坚守着梦想和希望,努力去实现以为中的生活。
纪录片时间很长,细节很多,可以说的点不少,这里是浅尝辄止,只是写了一些单亲及亲情的不及万分之一的东西,等待去挖掘的人文财富和乡村故事还很多。
《乡村里的中国》也是中国里每个乡村的真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