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灰灰 微信公众号:那方光亮
让我们一起文明吃瓜要问最近最火的是什么,除了奥运会上傅爷的洪荒之力以及一票国名老公的诞生之外,大概就要数宝宝的事最火了,就像一枚礼花射入夜空。宝强的离婚申明9小时内转发超48万,评论超111万。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力挺宝宝的声音。
But,今天我并不去对此次事件的主体进行功过评说,我想说另外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群体----吃瓜群众。
01吃瓜是怎样的存在
这是我在看相关报到时看到的一个称谓,所谓的吃瓜群众官方上是指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事情的发展动态持围观的态度。实际上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要是没有这些吃瓜群众哪里来的超48万的转发,超111万的评论,估计宝宝的事你得明年才知道。
刚看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感觉好形象,一群人无所事事,在大街上一隅,人手一块西瓜,一边吃,一边讨论着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事。一个人的事情,一群人的狂欢。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也时常会有吃西瓜的人,那会儿,都叫他们看客。他们没有名字,没有语言,没有身份,没有相貌,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一个动作进行演示,那就是“看”,然后进行评论。《孔乙己》里有一个酒客说孔乙己因为偷人家书被打断了腿,活该;《阿Q正传》里阿Q看到革命者被杀头,却说好看;同样阿Q被枪毙的时候,也有人说他是坏人。可见,这些看客在一定程度上对舆论的导向产生了作用。
鲁迅先生笔下的《药》里有一群人,是这样描写的:“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短短一句话,将看客们的形象描绘的极致准确,他们以为脖子伸的越长越能够到真相,但是忽略了两件事:一是这件事本跟你们无关,你们的围观只能造成当事人的尴尬与不安。二是你所知道的真相未必就是真相,你是因为关心当事人才追寻真相的么?
回到宝宝事件里的吃瓜群众,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吃瓜群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02吃瓜人从何出来
我觉得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行为来进行解释。
应该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在楼顶上准备跳楼,警察在为挽救他的生命而苦苦努力,突然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你倒是快跳啊”,其他的人于是也跟着起哄。
在这个事件中又涌现出一大批吃西瓜群众,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去个性化。在这个情境里,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匿名的,与他人毫无差别的人。因为你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进行负责,所以你平常会受到抑制的行为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喷涌而出。
球迷闹事和暴民的打砸抢都是因为去个性化而使自我意识下降自我控制力降低而引起的侵犯行为。回头来看在宝强事件中的西瓜群众,显然行为并没有到了打砸抢那么激烈的程度,但是同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互相讨论,谩骂甚至站队,将自己的言论自由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婚姻上,又何尝不是一种侵犯行为。媒体报道,几乎所有明星在离婚事件被报道的第一天集体失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安慰与呵护。有时候,不说话不讨论对别人也是一种爱护。
03瓜得换个吃法啦
有人说,西瓜群众的言论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如果没有西瓜群众的讨论这个社会不就成了冷漠社会?
但是,不说话不讨论并不代表不关注,满屏幕的谩骂换不来和谐有序,充满道德的社会,反而会成了伤害别人最锋利的尖刀。吃西瓜可以,请文明的吃西瓜。
现在的媒体之发达,让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有选择的去关注一些东西,但是千万不要因为一些言论就失去了理智,你能隔着屏幕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任何时候保持理智,才是对当事人最大的支持与尊重。
刚刚看今日头条,有网友在微博上请金星老师“扶持正义”手撕马蓉,金星老师也回复大家,微博说道:“不认识,也不看,自己的日子和工作还忙不过来呢。”啥也不说了,给金老师一个赞,这才是人生智慧啊。
让我们一起文明吃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需要扮演,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生如戏。看别人的戏你学不来,看的多了反而会忘了自己的戏怎么去演。
当下之事,唯有专注于自身,注重内在修炼,自己的戏路才能更宽,戏才能演的精彩演的漂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