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预感,你将会从这篇文章中顿悟,学会沟通的真谛。而你首先要做的,只是随手微信公众号:HDTerry666 —— by一本正经
首先你要说出来
之前跟一个女性朋友M聊天的时候,她向我吐槽,说最近总是和男朋友F吵架冷战,自己肚子疼男朋友一点都不关心。事情是这样的:
F:baby,今天我们去电影吧,大鱼刚上映
M:不去,今天不想出门了
F:走嘛....很好看的
M:不去,要去你自己去吧
于是,F和朋友去看了大鱼,朋友自己在家生了一天气。F回来之后,两个人大吵一架,2天没说话。
了解之后,我直接吼了M,问她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男朋友自己肚子不舒服。结果M很委屈的说以为对方会看出来,会过来安慰,结果他们两个谁都没说,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两个人没有好好说话。假如朋友直接告诉F说自己肚子疼,别去看电影在家陪陪她。又或者假如F在被拒绝看电影之后,能够关心的问一问是不是不舒服,我想他们两个人肯定就不会吵架。
连最起码的沟通都没有,我又怎么知道你以为的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说出来。
说有用的话,做有效的沟通
说话的人说有用的话,用最精炼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信息的主要内涵,以便于接收者理解
说话的人时刻留意接收者的反馈,根据接收者是否反馈,调整信息的传递
在公司经常会遇到,有个人会突然问你一句“那个东西你弄好了吗?”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肯定是一脸懵逼,呆坐着不知所措,以1秒180迈的速度在你的脑回路里面裸奔了一圈,还是没有想起来对方说的是什么。如果是同事还好,你可以在内心问候一遍他的长辈,然后搞清楚在说什么。但是如果是领导经常这么问你,我建议你们找个时间好好聊聊。
工作上,我们把话说清楚,往往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朋友今天和我吐槽自己的不爽,领导昨天让整理一下公司的某些财务预算,整理完了给她看。朋友对待工作很认真,于是下班前就赶出来了。然后就在微信上把内容发过去了,结果到今天都没收到回复。她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工位之间也就几米,但是却始终没有去说这件事。我劝朋友可以去找领导当面说一下,结果得到的回复是看到了,但是忘记回复了,其实这事搁谁身上都会让人觉得不爽,但是我们需要解决它。
是因为发过去了领导压根没看到?还是因为看到了,觉得做得不好,所以没回?是看到了忘记回了?还是就没收到?我们无法确定,如果不去当面沟通,就不会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但是最后如果项目或者某些事情延期,那必然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能当面说清的事情,尽量不要只是在网上解决,即使说了,也一定要有确认。
你真的理解了吗?
我们经常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我以为”。我说完话,我会以为我把所有东西都讲明白了。我听完别人的讲话,我会以为我已经全部都理解了。而到最后双方因为意见不合而恶言相向的时候,所有的我以为就都成了我以为,除了大声吼叫着说“你/我根本没明白你特么什么意思”之外,就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这种现象在学术研究上面叫做语言含混性。经常指一个词句有多个理解的含义,而这个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许多没必要的争执,大多都是来自于我们并未彻底表达和理解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所有听者都已经明白你的话,在听的时候,确定自己已经完全听明白对方的意图。
我亦师亦友的同事YiYi姐曾经给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很好的验证了语言含混的定义,实验有3参与者和一个主持完成。3个参与者手里拿着一张长方形的纸,同时把眼睛蒙上。主持说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
1、把纸对折;
2、然后再对折;
3、最后把纸的一个角撕掉
三个人都按着听到的照做了,结果如下:
主持人有意考验参与者,很显然的是所有的参与者都犯了语言含混性的问题,在开始动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向主持人确认自己听到的是否和要求一致,假如现在双方加入一个确认过程,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参与者:我应该横着拿纸还是竖着拿纸
主持人:横着拿
主持人:把纸对折
参与者:我应该横着对折还是竖着对折
主持人:横着对折,然后再横着对折,最后把其中一个角撕掉
参与者:我应该撕掉左边还是右边的,开口的还是闭口的
主持人:右边闭口的,现在听明白了吗
参与者:明白了
这一次三个人的结果基本上都一样,同样的操作,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描述就让结果相差甚远。而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问”和“确认”。
把话说出来是对自己的负责,把话说清楚,是对他人的负责。如果此刻的你和某个人的关系正在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请一定把你的想法告诉他,你们之间也许只差一次对话。
请把你的话说清楚,它能让你过的快乐,让你生活充满理解。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对你有帮助,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