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人属于“王婆卖瓜型”的,总是说自己什么都是好的,别人的都是坏的,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显示自己多有本事。
其实,拥有一份自信的确是好的,但自信的表现并不是以贬低别人为依据的,目中无人,早晚要被别人耻笑,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没有永远的强者。
只有井底之蛙,才看到自己的那一方天地,以为全世界就他自己。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被说,不是这不好,就是那不好。
心里不爽是必然的。
总被说的结果就是,要静下心来想想,难道自己真是做的不好么?
其实不然。
仔细观察了一下,不光光是我,所有人做事情,都是这样:
这不对,那不好,做得好了,就会说:我当时就这么说的,看对不对。
做的不好了,就是别人的错误。反正永远都是自己的对,自己的好。
这样就真的好么?
我在想为什么人会这样呢?这样做?能得到什么?
心里的满足,精神的满足,还是.....?
看到这样一段话:贬低你是为了最快的获得优越感,让自己瞬间自信感觉良好起来。
这样说也就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了。
但是还是好奇心的驱使,上网查查了,这些人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
有人说:表面上贬低别人,实际上是要对自己权利与地位的维护,这种人内心充满对失去地位的恐惧和自卑,这样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外表的强硬体现的是内心的软弱…
有人说:这种人是极度自卑却一定要展现自尊,外强中干的人.....
还有很多很多的说法.......
归结起来,我更趋向于这一说法: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满足自己,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他的提出者是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代表作《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有的则对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升华,是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①否认,②隔离,③潜抑,④反向形成,⑤合理化,⑥升华,⑦幽默,⑧补偿
而我觉得:习惯性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属于补偿型(compensation)的心理防御机制。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神经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
通过挑别人的毛病,抬高自己的方式,以弥补自身的一些自卑感,隐藏内心深处怕失去所拥有的地位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处世之道,不管是弥补内心的缺失,还是其他原因,人还是不要总拿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去批评别人,还是要学会低下身段去看看别人,这样才能学会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