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本期人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孙振华。
本期话题:从传承中来,走向现实,清晰地认知教育。
关于教育、关于传承,总是一些冠冕堂皇、含糊其辞的论调,然而,作为强国之本,复兴之路,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媚俗的话题,我们的传承要从一个好的教育出发。
可以郑重其事,但绝不是一窝蜂的去盲目参与;可以全民教育,但必须理清它的脉络,策划一个长久且行的战略模式。
而纵观如今这灌输的硬式教育方式,可能有很多的优点,但很显然,现在弊端已逐渐站向上风。
如果再不坐下来好好思索,那么中国的教育,或许只能从那种有标准又不唯标准的教育理念中的“破格录取”来聊以慰藉。
♪
♪
【科技的未来,是教育展现的平台】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双面的利刃,人与机器的矛盾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尽管科技成果的应用直接推动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那么在我们未来的世界里,当科技大于人类的时候,人类是该支持还是该打击?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人机大战,韩国棋手李世石不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最终以总分1:4落败,这恰好使我联想到了日本雕塑家松尾光伸的抽象几何雕塑。
他的雕塑并没有想要表达很多思想,而是一种纯空间、纯形式的探讨,创造一些特别奇妙的形体。这些形体可以在社会上直接运用,例如拿来做延展,做公共艺术,做家具,做生活日常用品……
在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里,他创造的形可以按照一定的参数,不断的组合变化。我们看了就说:哎呀,这个雕塑家凭他的脑子,凭他的空间想象力,把几个基本型形组合出了这么多的变化,多了不起呀!但是,要是用机器、用计算机来做这件事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计算机来处理松尾光伸的形,把他的数据都采集下来,形成一个大数据,下来就可以按照他已有的成果去复制出成千上万种他的作品。根本不用他劳动,也不用去动脑筋,计算机出来的东西最终还是他的思维方式、是他的思维模型、是他的风格。
从创造的角度、造型的角度讲,所有建筑的形体再怎么变也就是那些东西,那么我们这种空间的想像力怎么做得过计算机?如果把计算机应用到形体的处理上,你要一个形体方案的时候它会出十万种,你自己挑就好了,这样的话,将来人和机器怎么共处;机器人能不能取代人,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对我们雕塑家将来是一个挑战。
♪
♪
教育是一件根本性的事情,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它们之间都有一个紧密的因果联系。三观的树立、学习态度的养成,都确定了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从来不是一个愿意活在禁锢之中的人,因此我不爱管别人,也不想太多干预别人的事情。我也从来不想被别人冠以什么家来称呼自己,头衔不重要,只愿在百年之后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探索者、思想者的角色。
解放前我母亲已经师范毕业,她是一个很知性的女性,一直以来她在外人面前她总是给足我面子,告诉我要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不应该被物质和利益所屈服。
▌故事链接
当我进入恋爱期的时候,我母亲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同于传统母亲一般看法,她对我的指导是,看一个女孩,不要看她对你好不好,主要的是她对自己的家人好不好,对别人好不好。
我一直强调观念和方法的问题和多学科的融合,首先要把本学科最基础的东西理清楚,通过不同思考方式来考虑一个问题,考虑多种可能性。上大学的时候不夸张的来说,我应该是一个学霸,那时候并不见得我比别人聪明到哪里去,而是我注意了方法,将对的方法用在了对的时间上。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其下。”在更多时候我想做一个探索者。
我们的一生一直在路上,去完成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应该去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来感召这个世界,不能自以为的就是真理。保持一个读书的好习惯,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自己觉得很满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越读越害怕,越读越疑惑,因为我们了解的多了、考虑的东西多了。
♪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愈加完美;如果只是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那么这个问题永远存在,甚至会成为一个致命的缺陷。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也是一个从抄袭到问题逐步明晰的过程,在这些年的不断探寻中,一条渐明渐亮的路正在凸显。
我们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一直就是一个不断抄袭的过程,抄的好的话就是大师,关键是很多人抄都抄不好,我们都还在一个准抄袭阶段,或者是都还不明白什么是抄袭。拿到公共艺术上来讲也一样,这些年,大家一味地的强调搞公共艺术,然而很多人都没搞清楚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又包括什么。
近几年,公共艺术专业在各大艺术院校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一门专业,但是这其中又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发现公共艺术并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学科,它实际上跨了很多门类和学科,它更强调的应该是一种观念和方法教育。
比如说城雕,它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类型化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公共艺术的扩展代替了城市雕塑,成为了一种社会的、艺术的、公共参与的艺术。
我们要警惕不能轻易把公共艺术专业化,其实所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去学习公共艺术;每个人的基础尽管不同,但如果他们掌握了某种观念,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实现跟城市、跟社会公众的联系。
例如,一个家庭妇女会剪纸,她一旦了解了公共艺术,并且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来,那么是可以把剪纸放大,放到城市成为公共艺术。
♪
♪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公共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权力关系,在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制度来进入系统,应用我们熟悉的技术加上一个正确的观念引导来实现公共艺术,然后通过制度来实现和证明自己。
我始终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个专业,它最核心的东西是观念和方法,另外就是制度的介入,例如,公共艺术立法在国外很普遍,例如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即提取一定的建设比例来进行公共艺术建设,这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国际通行的做法。
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比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城市雕塑建设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几乎是一哄而起,需要由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之有序发展。
中国的大楼遍地开花,开发商却没有在改善城市环境和建设公共艺术方面的法律责任。还有艺术基金会,也需要法律保障,目前在国内也不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