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病之六变,刺之奈何?”黄帝说:根据疾病出现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的方法相应又该如何呢?
“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岐伯回答说:凡是脉象紧的,多属于寒证;脉象缓的,多属于热证;脉象大的,属于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属于血气都不足;脉象滑的,属于阳气盛而微有热;脉象涩的,属于多血少气,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因此,在针刺急脉的病变时,要深刺,留针时间应长;针刺缓脉的病变,要浅刺,而且出针要快,以散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针刺大脉的病变,要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要浅刺而快出针,以泻其阳气,而排除热邪;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wěi,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针刺涩脉的疾病,必须刺中经脉,并随着经脉循行的顺逆行针,留针时间应长,针刺前应先按摩经脉,以使脉气舒缓,出针后,也应立即按住针孔,不能令其出血,以调和经脉气血。而脉象小的,阴阳形气都不充足,不宜用针刺治疗,而应该服用甘缓的药物。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从荥输入而归于合穴,它是从哪条通道进入合穴的?进入后又与哪些经脉有互相连属的关系?想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岐伯回答说:这就是手足各阳经,由别络进入其内而与六腑相连的过程。
(原文)
黄帝曰:病之六变,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wěi,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今天学习了六种脉象变化和针刺的方法。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